作为哈尔滨市的中心城区,道里区正面临着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发展机遇,承担着哈尔滨市“加快发展,当好龙头”的历史重任,承载着全区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期盼。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素正在向这里汇集,城市发展空间在这里得到延伸,生态环境在这里得到快速提升,机遇、优势和潜能的结合,将激发出无穷的魅力与活力,拓展出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五年道里区必将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辉煌的一步。
一、“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五年来,道里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精心构筑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城区功能进一步完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成为哈尔滨最具实力、最具活力的中心城区之一。2005年完成区生产总值80.5亿元,区本级财政收入5.7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50元,“十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8.1%、18.8%、6%,全面完成了经济发展目标。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0.9:44.4:44.7调整到2005年的6.6:40.4:53.0。农业粮、经、饲比重由63:37:0调整到2005年的0:53:47,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工业初步形成以高新技术、医药、绿色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印刷和家具为支柱的工业体系,2005年工业生产总值达到26.7亿元,同比增长17%,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0.3万元,同比增长15.6万元。东部现代商服业和中部专业市场快速发展,旅游及其相关产业优势得到提升,200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1亿元,同比增长30.0%。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突破。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股份制改造、兼并、破产等途径,使哈一百、松江电炉厂、钢管厂等一大批企业重新焕发生机,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十五”期间完成国有企业改制101户,占应改制企业136户的74%,其中2005年完成56户。
投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加大了软硬环境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了亲商、安商、富商的发展环境,“十五”期间完成招商引资到位额94.9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额4927万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德国麦德龙集团的大型仓储式超市、美国沃尔玛超市及国内知名企业万达集团等大项目顺利入驻我区。
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全面启动。从规划建设“一区五园”到先后制定的《哈尔滨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道里区全面振兴规划》和《哈尔滨市道里区概念规划》,以优化空间布局为切入点,先行启动了顾乡新区开发改造,对俄产业园及空港、新榆工业园区建设,落实工业用地指标4.78平方公里,空港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资金1276万元,配套设施达到“二通一平”标准。对俄产业园区建设全面启动,已投资610万元,建设园区主干道路860延长米和预埋给排水等基础设施。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完成中小学布局规划,不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筹资3350万元,对26中、96中、97中等13所农村学校进行了改建扩建,农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投资2500万元对第五中学进行了改造,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投资1.7亿元建成建筑面积5.46万平方米全省一流的第十四中学,全面推进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和结构优化调整,人才队伍总量达到22449人,其中经营管理人才9964人,专业技术人才9299人,农业人才1579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明显提高,改造了第十医院等12家医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5个,2005年道里区被国家卫生部、民政部、中医药管理局评为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区文化馆、图书馆分别达到国家二、三级标准,连年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2004年道里区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区,抚顺社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城安社区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社区。生态城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投资千万元建成占地7万平方米的松柏生态园,绿化覆盖率达到30.68%。全区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先后荣获“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等五项国家级荣誉。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累计安置就业再就业6万人次,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2万人,参保率达到98%,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6万人和3万人。
二、发展环境和现实基础
(一)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
“十一五”期间,经济全球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国际投资与合作增强,国际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继续看好中国,我国成为世界投资吸引力最强的国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将是发展的主旋律,正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东北有望成为我国新的增长极,中央决定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在制度创新、政策引导等方面做出了具体安排,引起全国普遍关注,南资北移,港资、台资北上的趋势明显。黑龙江省提出老工业基地变新、变优、变强的发展目标,哈尔滨市提出“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振兴哈尔滨”的工作主题,对各地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道里区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一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机遇。随着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哈尔滨市将成为东北经济带的重点区域,道里区作为哈尔滨市乃至黑龙江省的重要城区,是振兴东北的重要一环,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二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发展机遇。即将启动的27平方公里群力新区,规划为哈市中央商务区,已纳入哈大齐工业走廊规划中,将使道里区建成区面积增加一倍多,通过人口、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的聚集,必将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是对俄经贸战略升级的发展机遇。省、市正在积极推动对俄经贸战略升级,道里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借助对俄产业园区,必将成为重要的对俄经济和技术合作窗口。四是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发展机遇。太平空港经济区是哈大齐工业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面积达到33.38平方公里(其中:我区占14.68平方公里),将成为我区工业集群式发展的主要基地。五是建设生态城区的发展机遇。何家沟污水处理厂、道里集中供热、城区电网改造、磨盘山供水工程及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点枢纽等重大项目建设和投入使用,将极大提高道里区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质量,为打造全国文明城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优势及问题
区位优势。道里区是哈尔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随着松北区和呼兰区大开发,道里区将逐步成为哈尔滨市的核心区域,是哈尔滨南北联系的重要纽带。
空港优势。道里区地域内的太平国际机场是全省唯一的国际航空港,是人流、物流出入东北北部的空中门户,在发展临空经济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滨江优势。背靠松花江黄金水道,拥有哈尔滨最长的景观岸线,“两湖一河”点缀贯穿,处于城市上风上水,环境优越。
旅游优势。道里区充分融合了西洋文化、宗教文化、社会风情文化、现代文化等具有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城市文化特色,中央大街是集中体现哈尔滨欧陆风情的标志性街区,除了俄罗斯文化外,还有许多犹太遗存,也是中国冰雪艺术的发源地。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势。面积为12.6平方公里的哈高开区迎宾路集中区坐落在道里区,对道里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存在的问题。一是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有限;二是农业生产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比较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三是工业增长方式粗放,工业技术水平不高,工业产业链短,产业布局不合理,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难度加大,历史遗留问题及职工安置等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突破;四是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没有形成工贸联动的局面,中心城区功能有待完善,吸引力有待提高,外向型经济的规模水平和结构层次明显偏低;五是人才队伍与先进城区比较存在明显差距,科技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薄弱;六是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群众需求。
“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道里区的全面振兴。一是必须坚持优势发展战略。发挥比较优势,立足错位发展,继续实施“三部”优势发展战略,构筑“一轴、一区、三核、一带”的空间结构,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全面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二是必须坚持把财源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区”战略,集中优势资源加快工业集群化发展,壮大三产主体财源,促进农业财源工业化,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保障能力。三是必须把引进大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机遇,借助外部资金、人才、技术资源,在引进大项目上实现新的突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是必须坚持把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继续推进企业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三、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省、市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对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的历史机遇,围绕市委、市政府“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振兴哈尔滨”的工作主题,按照构建“一轴、一区、三核、一带”的空间布局要求,加快推进“654321”工程;以市场为导向,以工业园区为突破口,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强财源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着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提升城区经济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在哈尔滨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原则
——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进一步调整经济发展布局,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和改善经济运行的调节,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改革推动,开放牵动原则。树立调整改造先改制,资源配置靠市场的观念,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用市场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推进调整改造。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积极吸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开发建设重点项目,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加快发展。
——科技先导,自主创新原则。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依托“三大”,借助外脑,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以科技注入提升资本质量,形成新的增长机制。
——市区联动,发挥比较优势原则。既从实际出发,解决道里区目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又从全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大局出发,主动当好配角,注重同全市整体规划的配套和衔接,形成三次产业发展新格局。
——以人为本,构筑和谐社会原则。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注、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努力改善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加强城乡统筹发展,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战略定位
——辐射全省的商贸中心;
——面向全省、服务全市的金融中心;
——中外闻名的以冰雪文化、滨水文化和欧陆风情为特色的旅游中心;
——以临空经济、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为先导的新兴产业示范区;
——寒温带生态人居示范区;
——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
(四)发展预期
——经济社会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2亿元,年均增长1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40: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17.6亿元,年均增长20%;海关进出口总额达到2.8亿美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4亿元,年均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3亿元,年均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
——人口与生活质量。2010年总人口达到75.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9‰以内,人均预期寿命76.89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6880元,年均增长6%,农村安全饮用水达标率100%。
——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投入占GDP的比重大于1.71%,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80%,森林覆盖率达到12.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36%。
——公共服务。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41.2%,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达到100%。
四、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按照五个统筹要求,不断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开发城乡国土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加快空间布局调整,基本形成“一轴、一区、三核、一带”的空间结构
继续实施“三部”优势发展战略。按照哈尔滨城市总体规划,以经营城市为手段,以城乡空间结构合理化为目标,从发展核、发展轴、发展圈三个层面入手,形成以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基点的“一轴、一区、三核、一带”丰富有序的空间结构。
“一轴”即以太平国际机场为起点,沿着机场高速路、城乡路、埃德蒙顿路、新阳路、中央大街至松花江畔的防洪纪念塔,以此为轴线,纵向约38公里,贯穿道里区东、中、西。发展定位为黑龙江(哈尔滨)老工业基地振兴展示带,道里区产业聚集发散“脊骨”带。东部商业中心区重点建设能够带动现代商业和服务业发展的中央大街商圈、兆麟商圈、爱建商圈,以及新阳路、安国街、抚顺街商业带,形成冰雪和欧陆文化区、现代商服区。中部城乡结合区域重点建设衔接和统筹城乡经济的顾乡新区、区级商业中心,对俄产业园区、群力新区,节点处设置休闲广场、民俗风情园等,形成现代物流(专业化市场)区、现代工业区、现代商贸区、现代人居区。西部农村重点建设具有牵动作用的哈大齐工业走廊太平空港经济区、新榆工业园区、团结工业园区,以及新发、太平试点小城镇,形成现代工业区、都市观光农业区、现代小城镇和现代北方农居展示区。
“一区”即道里区近期建设的重点区域——顾乡新区。东起二环路,西至规划三环路,北起顾乡大街、工农大街、哈双北路,南至京哈铁路,约14平方公里。这一区域定位为衔接东部中心区、西郊、松北区、高开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枢纽,以发展新产业、打造新功能、建设新城区、塑造新形象为目标,对企业、事业、棚户区土地等要素资源的整合和资产运营,实现滚动推进,加快顾乡新区改造步伐。以对俄产业园为重点,以现代商服业和现代物流业为主体,辅之以都市工业和房地产开发,划分为生活资料物流批发区、生产资料物流批发区、汽车贸易区、旅游商贸区、金山堡工业区、生活居住区六个功能区。加快不良资源向市场有效资源转化,大力发展农副产品、金属材料、生活用品的物流和专业化市场,推进辐射中西部区域的区级商业中心建设,发展安置城乡就业的劳动密集型都市工业,营造适于人居的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居住小区。
“三核”即依托太平国际机场,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空港经济区打造临空经济核,重点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空港经济区,空港经济区划分为现代物流、绿色食品加工、电子工业、新型建材工业四个园区。依托中央大街及周边地区打造总部经济核,重点培育以财富中心为核心的友谊路和尚志大街总部经济带。依托群力新区中央商务区(CBD)、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俄产业园区打造新兴产业核,重点发展金融、研发、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
“一带”即沿江景观生态带。推进群力堤建设及何家沟改造,加快沿江景观生态带提档升级,以沿江斯大林公园、九站公园、顾乡公园和群力新区游览观光带等生态景观带为主线,将太平湖、长岭湖与老城区的历史文化名城体系串联起来,打造休闲旅游精品线。
(二)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构筑比较优势更加明显、产业分布轮廓更加清晰的发展格局
以“一轴、一区、三核、一带”为统领,通过组团和簇群发展模式,构筑商贸、高新技术产业、物流、现代人居、生态休闲旅游、都市农业六大板块。
商贸板块。在二环路以内的城区,调整优化商业布局、动态交通网络、休闲广场结构,深度挖掘商务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特色商业街,构筑以中央大街及周边地区为核心的市级商业中心和市级商务中心,形成既分工明晰又相互交融的中央大街商圈、兆麟商圈、爱建商圈,建成集商贸、文化旅游、金融和证券新兴服务业等为一体的东部现代商贸中心区。
高新技术产业板块。以三环路和四环路之间的哈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迎宾路集中区为牵动,以对俄产业园区、新榆工业园区为延伸,重点引进和发展符合环保要求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集群式发展的新型工业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
物流板块。二环路至四环路区域,以埃德蒙顿路和城乡路为轴线,依托城乡路汽车专业街、东北亚国际采购中心、北方钢材大市场以及新发蔬菜批发市场,构建大型批发市场和现代物流业群体。
现代人居板块。以未来27平方公里群力新区为依托,在群力地区形成以金融、贸易、高新技术研发、办公、商住等为主要功能的哈市区域性副中心,打造寒温带生态人居环境示范新区。
生态休闲旅游板块。以长岭湖风景区、金河公园旅游区、群力乡高丽民俗旅游村以及水上公园为依托,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休闲旅游链条。
都市农业板块。以太平空港经济区、新榆工业园区、团结工业园区、对俄产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奶牛示范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花卉苗木基地上规模上水平,建设千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特色农业,培育特色产品,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形成集生产、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都市农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三)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形成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工业体系
依托哈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迎宾路集中区,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筑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支柱产业(行业)为主体、配套产业(行业)跟进发展的菱形工业发展格局。
高新技术产业。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整合全区并借助全市科技资源,完善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集中力量建设对俄合作产业园,开发具有较高市场份额的高技术产品。重点在对俄科技合作、生物技术、新型材料、新能源、IT产业等领域,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到2010年培育产值超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两户以上,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优势。重点支持信息技术开发、高活力乳糖酶、钛纳米聚合物涂料、环保轻质墙板、新型电力材料等高科技项目,以及大唐电力、林蛙养殖和深加工、植物水解蛋白等循环经济项目,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道里区发展的先导产业。
医药业。依托现有医药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强化研发体系,形成全市医药行业生产基地之一。到2010年,医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年均增长20%。重点支持S/D灭活冻干人血浆、静脉注射用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等项目。扩大已开发的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抗凝血酶、凝血酶原复合物等产品的生产规模。加快纳米中药生物基地建设,将纳米粉体技术实施在中药现代化、食品营养化的产业链条中,扶持获国家专利的“生物基因营养芯片”技术产品----抗癌新药北药纳米灵芝孢子粉等产品,引进战略投资者,尽快形成纳米中药生产行业优势。到2010年培育产值超亿元企业1户以上。
绿色食品加工业。发挥生态良好和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构建以绿色食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加大引进和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企业和项目,建成哈市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扶持嘉峰食用菌、树成食用菌、润峰水解玉米蛋白、五洋果蔬醋、龙宝脱水蔬菜、佰益净菜加工、新世纪蔬菜酱腌制食品、正阳河调味品、抗病毒免疫牛奶、义利肉制品、正阳楼肉类食品、大罗新食品等产品做大做强。叫响“毛毛”、“正阳河”、“虹桥”、“冰灯”等品牌,扩大白灵菇、香菇、榛蘑、姬松茸等系列产品的生产规模,形成推动农业产业化、优化农业结构的龙头企业群体。
机械制造业。立足现有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应用为切入点,以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培育一批在国内占有一定地位的机械制造业骨干企业。支持“松江”牌系列电炉成套设备及“哈锻”牌系列数控机床、汽车变速箱系列产品、汽轮机叶片、汽车中冷器、HD-YWB.5000塑膜无菌全自动灌装机等产品生产。大力推进全电子式风速测量仪生产,加强超声波生产线、静电喷漆生产线、焊接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形成哈市机械制造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到2010年培育产值超亿元企业两户以上。
印刷家具业。以现有企业为核心,加强技术改造,扩大规模,做专做强,逐步形成包装印刷和家具行业的龙头地位。扶持包装印刷行业的宏伟纸箱、攀峰印务等企业发展,提高产品档次,填补行业空白,巩固在全省包装印刷行业的领先优势。支持家具木业行业的金豪家具、利盛达木业、北方威特家具等企业发展,扩大国内市场,抢占国外市场,形成在国内外同行业有影响的优势行业。到2010年培育产值超亿元企业两户。
围绕发展五大优势产业(行业),注重产业的聚集和配套,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哈大齐工业走廊太平空港经济区、对俄产业园区和新榆工业园区建设,建立新的管理体制,明确功能定位,加快道路、给水、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形成基础设施初具规模、集聚优势初步显现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010年成为基础设施完善、集聚效应明显、形象优美的工业园区。紧紧围绕哈尔滨市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汽车、高新技术、食品、医药五大支柱产业,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挖掘区域内企业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引导中小企业依托大厂,靠大联强,开展专业配套协作,进行产品延伸加工,发展上游产品,形成产业链,建立与大厂配套协作、对位发展的共生共栖关系。抓住“退二进三”、“退城进郊”时机,在符合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吸引全市二环路以内搬迁改造企业向道里区三环路以外转移。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第三产业水平
发挥中心城区的地缘、人文和商贸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打造功能完备、辐射力强、影响力大的商贸、金融、旅游中心,使道里区成为省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辐射全省的商贸中心。以中央大街地区的中央商城、松雷商厦、欧罗巴国际广场、万达广场、东方巴黎广场、连卡佛、马迭尔宾馆、凯莱商务酒店等为依托,以周边辅街为延伸,推进新玛特购物中心、伊都锦大厦、格力大厦等大项目建设,建设购物舒适、休闲雅趣、特色经营、商品高档的现代化市级商业中心。以爱建新城、香格里拉大饭店、报业大厦为依托,建设集商贸、金融、服务为一体的市级商务中心。以曼哈顿商厦、透笼轻工批发市场、联升、金帝、时尚广场为依托,完善服务功能,形成辐射省内外的轻工商品批零商服区。形成以中央大街为斜竖,以爱建新城和索菲亚地区为两横的“Z”字型格局。
发展总部经济。充分利用中心城区人流、物流、信息流集中的优势,以泰富大厦等商务楼为核心,以友谊路、尚志大街总部经济资源为载体,以办公、研发、商务、营销等为主要功能,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总部入驻道里区,拓展都市经济新的发展空间,形成两条总部经济带格局。
发展现代商服业态。整合城区商业资源,优化商业布局,推进顾乡次级商业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专业街,鼓励连锁、代理、专卖店、超市等商业业态发展。支持中央红集团月亮连锁店、联强公司乐买连锁店和三联家电连锁店扩大连锁规模,形成覆盖全省的连锁网络。加快发展律师、会计、审计、咨询、房地产交易、家庭理财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创建“数字化”道里。
推进专业化市场建设。提档升级城乡路汽车销售专业街、康安路摩托车配件批发市场、通达汽配市场、前进路轮胎市场、旧车交易市场、北方钢材市场、通顺花鸟鱼市场、曼哈顿商厦;迁移前进路钢材市场;新建空港物流园区、乡政街货运中心、中央红集团物流配送中心、装饰材料批发市场、新发蔬菜批发市场、冷冻海鲜批发市场。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引导运输、仓储、专项配送、货运代理等企业强化服务功能,拓展服务范围,发展第三方物流。吸引外资投入道里区现代物流业。形成一批专业化的、覆盖全省的市场物流企业群体。
打造面向全市、影响全省的金融中心。在省工行和市工行、市农行、市中行、市商业银行、市招商银行、市保险公司设在道里的基础上,以群力新区中央商务区、爱建新区等为依托,抓住哈尔滨开放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机遇,积极吸引外地、外资银行或金融机构来道里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增强金融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发展壮大证券、保险、投资担保、风险投资等金融服务市场。发挥历史优势,整合现有资源,积极招商引资,建成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品种齐全、金融信息灵敏、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打造中外闻名的以欧陆风情和冰雪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中心。充分发挥我区独有的欧陆风情和冰雪文化资源优势,实施旅游精品发展战略、多元融资战略、名牌促销战略,加速旅游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进程,提高旅游综合生产力,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以中央大街三期改造、兆麟地区整体改造、沿江风景线提档升级为契机,打造旅游新优势。开发沿江风光线、冰雪风光线、城市风光线、欧陆风情线、西部田园风光线五条黄金旅游线路,加快建设金河旅游公园、长岭湖风景区、高丽民俗村、犹太遗址、冰雪游乐园、沿江雕塑主题公园、索菲亚广场改造,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提高旅游行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开发旅游景点和特色旅游产品。深度挖掘以兆麟公园冰灯艺术品牌为核心的冰雪文化和旅游特色,加强宣传,强化旅游市场营销,打造旅游纪念品专业街,逐步做强旅游产业。到2010年,建成2处国家AA级景区,使道里区成为东北优秀旅游城区。
(五)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四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出口农业、旅游农业,建成全省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
培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新发无公害蔬菜基地为基础,完善提高21个蔬菜基地村,扩大规模,形成棚室菜、露地菜、窖贮菜、特色菜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万亩大棚、千亩温室,形成具有现代化管理能力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10年无公害蔬菜基地村发展到30个,面积达到10万亩,生产蔬菜能力达到2.5亿公斤,培育年产值千万元以上蔬菜生产加工龙头企业2户。
培育奶牛养殖基地。以太平镇现代奶牛示范小区为基础,加强政策引导,争取国家扶持,积极引进鲜奶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奶牛饲养的集约化水平。加快发展优质饲草和专用饲料种植以及饲料加工。2010年奶牛存栏达到5.6万头,产奶量达到21万吨。形成集养殖、乳品加工、良种繁育、防病、防治为一体的全省现代化奶牛基地。
培育食用菌生产基地。以嘉峰食用菌公司、树成食用菌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做大做强我区食用菌,扩大种植规模,增加国际市场畅销的珍贵品种。2010年食用菌产量达到4000吨,生产品种达到30个。形成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省食用菌生产基地。
培育花卉苗木生产基地。以群力新区开发为契机,以群力乡(办事处)为依托加速花卉基地建设,扩大地产花卉、绿化花卉、宿根花卉的生产与外销。2010年花卉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利用西部生态优势,以榆树镇为依托,发展苗木生产,引进和培育适合当地生长的针叶林、花灌木及其它优良品种,建成在哈市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苗木生产基地。
(六)推进城乡经济融合,打造纵向经济走廊
以老机场路和哈双北路为轴心,加快全方位深度融合和渗透步伐,聚集各类生产要素,建设两条经济走廊,构造衔接城乡的纵向产业聚集走廊,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建设老机场路经济走廊。全面整合老机场路周边建设用地资源,推进产业升级,重点发展五大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以沿路经济带的发展带动小城镇建设,重点推进乡镇商服连锁业、房地产开发等行业发展,扶持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民向乡镇聚集步伐,促进农村经济提质增效。以顾乡新区、临空经济两个新兴产业集中区为牵动,形成优势产业集中、布局合理、形象优美、辐射力强的优势产业集聚型经济大走廊,带动和辐射西部经济加快发展。
建设哈双北路经济走廊。加强哈双北路两侧绿化林带建设和周边环境治理,加快群力堤建设,构筑生态型经济走廊。以群力新区开发为契机,加快长岭湖整体规划和生态恢复保护区建设,强化长岭湖绿色生态调节区和城市氧库概念,为引进战略投资者开发长岭湖奠定基础。鼓励民营企业发展以近郊生态休闲为主题的餐饮、娱乐、度假产业,深入挖掘建国绿色庄园、迎宾路高新技术园区等农业、工业旅游资源,形成道里区一条生态旅游特色突出、观光绿色农业发达、工业旅游特征明显的经济走廊。
(七)构筑和谐社会,建成全国文明城区
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区。
加强新农村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文明村镇建设,推进农民公寓和农民新村建设,重点建设小康示范村镇。加大农村公共基础投入,加快农村路、水、电、通讯等公共设施建设,统筹建立稳定并不断增长的农村教育投入机制,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体系和预防疾病控制体系的建设,加强人畜共患疾病防治。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机制,增强村级集体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形成均衡、人本、公平、多元的和谐教育格局。均衡配置教育资源,逐步改造薄弱学校,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发展东部名优学校,加强城郊教育对口协作,提高西部农村教育水平,带动中部一般学校,促进教育水平整体升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原则,完善、支持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优势互补、自愿互利的原则,整合全区职业教育资源,推进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及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形成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合力。创建国家级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和国家级职业技能培训创业中心。把十四中建成道里区首家省级示范高中,一一三中学建成标准示范初中,二十六中学建成农村初高中一体化标准示范中学,第十二职业高中建成省级示范教育中心,第五中学建成国家级篮球基点校。到2010年,基础教育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建立起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优质教育体系,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巩固以哈尔滨市第十医院为核心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完善以道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核心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以道里区新发红十字医院为核心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均衡配置城乡卫生资源,整体协调发展布局,重点发展社区和农村卫生事业,形成比较健全的社区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和乡村卫生城乡一体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各项健康指标居全市前列。同时,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发展先进文化和体育事业。强化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搞好社区和农村图书室,开展全民读书活动,规范文化经营行为,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落实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升全民健康水平。2010年建成大型综合性体育场。依托青年宫、省歌舞团、话剧院、哈尔滨音乐厅等文化设施及人才,发挥道里区冰雪文化、哈夏音乐会发源地的文化底蕴优势,大力培育文化产业,使其逐步成为道里区新兴支柱产业。
构建和谐社区。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稳定为基础,以“六型”社区为支撑,强化社区组织和民主管理监督体系建设,构筑社区服务保障、文卫教育和治安防控生态环境体系。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合理布局建设社区服务网点和各项服务设施,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发展养老托幼、家政家教、医疗保健、就业培训、卫生保洁、婚丧嫁娶等服务项目。2010年,基本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生活便利、治安良好、环境优美、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工业企业集群化、小区化、规模化,促进清洁生产和污水处理集中化,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工业化学耗氧消减量达到1000吨。加快集中供热项目建设,加强市区锅炉治理,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60%以上。加强社会生活噪声防治,创建“安静小区”,噪声达标覆盖率达到75%以上。加快长岭湖、太平湖湿地生态恢复保护区及三环路、运粮河、机场高速路等生态廊道及生态村、生态镇建设,逐步完成生态恢复区建设任务,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构建覆盖城乡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社会养老保险继续向深层次发展,做好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人员养老保险的接续工作,提高国有、集体、私营企业参保率,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策扶持,多方筹集社保资金,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做到应保尽保。完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现代化管理系统,实现失业人员社区化管理。构建信息平台,及时准确掌握失业率和失业保险金支付能力。多渠道促进就业。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采取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性岗位、开展全民援助再就业活动、建立安置就业基地等多种方式帮助下岗职工特别是特困职工实现再就业。开展就业培训,组建道里区就业培训中心。强化创业培训,指导下岗人员自主创业,并带动更多的失业者再就业。提升劳动力市场再就业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网络,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最便捷、最及时的就业服务。2010年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95%以上。
提升城乡建设新形象。继续实施综合整治和生态园林城建设,坚持市区共建,配合市政府加快推进群力新区建设,完善“四纵七横”道路网络系统。改造城安街等重点企业、重点市场周边的道路,综合改造抚顺街、民安街、民众街等商业特色街。提高灯饰化水平,繁华地段灯光效果达到国内一流。把植物观赏园建设成近郊森林公园。把斯大林公园、九站公园、顾乡公园改造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带状沿江公园。加快危房棚户区改造,通过政府补贴、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对东部老城区11片区、54个庭院、149栋危房进行综合改造,美化生活环境,消除安全隐患,保护历史遗存建筑。加强环卫设施硬件建设,迁移四环路西垃圾场。加快新发镇、太平镇小城镇示范镇建设步伐。提高城乡绿化水平。2010年绿地面积达到773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6%。
加强扶困助残体系建设。积极做好助残济困工作。完善针对老人、孤儿、残疾人和特困家庭的特殊救助体系,完善教育救助、医疗救助及廉租房制度。提升农村敬老院服务管理水平。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帮扶网络。加强各级残疾人组织建设,完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提高为残疾人康复、就业、法律援助、无障碍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服务水平,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以政府为主导,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扶残助残,不断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为残疾人康复、就业、脱贫致富创造条件,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
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并努力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在“三个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完善城区居民自治和村民自治。做好信访安全稳定工作,积极参加创建“平安哈尔滨”活动,努力建设“平安道里”,用三年时间把道里区建成人民安居乐业、企业平安经营的中心城区。
大力发展档案事业。全面建设与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符合档案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好、信息化程度高、服务功能全的现代档案事业体系。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打造“诚信道里”。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振兴道里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财源建设,持续增强经济实力
要始终如一地把财政收入摆在全区经济工作的核心位置,举全区之力加强财源建设。一是集中优势区域建设财源。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核、园区经济核、空港经济核,在这些区域集中配置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做大这些板块财源。二是集中优势产业建设财源。发挥我区东部、中部的区位优势,在稳定传统商贸财源基础上,引进短、平、快项目,使其尽快见效果。三是集中优势骨干企业建设财源。要加强对纳税大户的跟踪服务,下大力气扶持这些企业,促进其做大、做强、做优,同时积极培育纳税大户,形成后续骨干力量。四是建立并完善机制求税源。成立财源建设领导小组,推行五大班子领导联系街道、乡(镇)及税源大户责任制和财政管理体制属地化办法,逐步修订完善,提高各单位抓税收的积极性。
(二)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步伐,促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加快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步伐。按照老工业基地改造先改制原则,集中时间和精力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引导企业和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产权交易、嫁接改造、出售转让、破产清算等形式,用足用好产权制度改革的优惠政策,妥善解决历史包袱,安置好下岗职工,加快推进企业改革。积极做好新下放的国有商业企业改制。做好已改制企业的后期工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2006年实现国有、集体企业完全退出。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组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盘活存量资产,实现国有退出与民营扩张共赢。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对骨干企业和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成长性强的民营企业,在资金、用地、用工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使其做大做强。鼓励民营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快速发展。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全方位、多元化对外开放格局
进一步扩大对外对内开放。加强与世界500强和国际同行业一流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寻找战略合作伙伴,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建立企业招商、以商招商的新机制。以资源求项目,以项目找伙伴,以特色引资金,以市场换技术,以存量扩增量,更有效地引进国内企业总部、研发机构、营销中心入驻道里。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培育出口加工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外贸出口,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和投资办厂,努力提高道里区对外开放水平。围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谋划一批大项目。强化大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完善无偿代办制的各项制度、措施,突出抓好人员组织、高效运转、绩效考评等环节。继续实行重点项目推进例会制,集中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梗阻问题,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创新大项目投融资机制,建立企业与各金融机构的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积极性。用足、用活、用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政策,积极争取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资金,重点用于重大工业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的前期费用和配套资金。
(四)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逐步建立健全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区孵化中心和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为源头,以社会化、市场化中介服务组织为桥梁,以企业为主体的城区技术创新体系。发挥科技交流中心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集中支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着力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老工业基地改造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发挥基地示范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迎宾路集中区和新发星火技术密集区的龙头辐射作用,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转化科技成果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带动建国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村等示范基地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努力营造优良的外部环境,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使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拉动道里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德才兼备、能够担当重任、有较强驾驭全局能力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进一步建立完善绩效评价体系,严格干部教育管理,强化激励约束机制,树立良好用人导向。努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打破地域、所有制界限,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选任、流动、培训、管理、监督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高级企业经营管理者。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在稳定现有科技人才队伍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以高层次人才、紧缺性人才、适用型人才为重点,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注重搞好职业培训,培养复合型、专业型工人队伍。加强对农村干部和农民的培训。创造人才集聚和脱颖而出的环境氛围。大力培育人才市场,建立人才市场配置机制和多元激励机制。倡导尊重知识、鼓励创业、公平竞争的社会观念,引导人才集聚。
(五)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强化经济社会发展调控服务功能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宏观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职能,着力解决好政府的缺位、错位等问题。开展以执行市政府“六部规章”、推行“八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效能建设活动,设立区效能投诉中心,着重解决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全面开展依法行政。完善区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功能,建立区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全区行政审批和社会管理职能,精简审批事项,采取对口求助、高位协调等办法,争取市直各部门的支持,达到市区联动审批。推进电子政务审批,加快电子政府建设,继续实施政务公开,减少和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竭诚为企业和人民群众服务上来。
加强廉政勤政建设。认真落实廉政勤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开展经常性的警示教育,努力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促进各项工作落实。
建设诚信政府。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地方性政策法规体系,改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保护投资主体的利益。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市场交易中的违法行为和各种经济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保护合法经营。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树立和倡导“诚信、友善、关爱、创新”的良好风气,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