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道里区人民政府网站 | 关怀版 | 无障碍浏览 简体  繁体

道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道里区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时期。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道里区所面临的发展环境、发展机遇和挑战,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加速实现“两区”战略目标,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道里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区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预期目标和任务。

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十一五”时期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继续保持了经济的较快发展和运行质量的提升,对经济发展要素吸引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0年末,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344亿元,年均增长15.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2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达到272.3亿元,年均增长38.5%。

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升级。全力打造“五大商圈”,推进新榆园区等新型工业集群,大力发展以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示范统领的都市农业,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0年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和农业增加值预计分别达到398.4亿元、48.1亿元和8.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1%、11.7%和7.8%。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3.6∶32.7∶63.7调整到2.6∶28.9∶68.5。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坚定不移走开放式改革之路,全面完成了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了集体企业改制,厂办大集体企业改制进展顺利,启动实施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一五”时期完成国有企业(集体)改制102户,完成厂办大集体改制18户。不断完善招商引资环境和政策,五年来,累计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216个,引资到位额166.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累计谋划推进经济社会大项目310个,总投资949.4亿元,完成项目210个,完成投资308.4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28个,亿元以上110个。

城区面貌得到新改观。完成了爱建、新一百地区的改造和建设任务。群力新区“生态宜居新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清河湾一期、工农大街北、乡政街等棚户区拆迁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升级改造和新建了齿轮路、抚顺街、民安街、北安街、安红街、机场迎宾路等街路。居民庭院、社区广场、特色街路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城市绿化、彩化、亮化工程覆盖面积进一步扩大。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居民生活环境焕然一新。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果。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新修农村道路102公里,通村道路全部实现白色路面,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8%。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改造泥草房、扶贫开发及乡镇卫生院、文化站、敬老服务中心等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累计投入资金3.8亿元,全面完成了省、市确定的4个镇27个村的新农村试点建设任务,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9003元。启动了新发镇、太平镇小城镇建设试点,落实了新发镇800亩“增减挂钩”土地指标,完成了太平镇商贸型小城镇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和总体规划。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完成了长岭湖注水工程。初步完成了长岭湖新区概念规划。

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全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多元筹资2.1亿元,完成教育基础设施项目16个。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新扩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3个,全面完成了乡镇卫生院改造。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累计投入7000万元,建成集社区服务、行政服务、为老服务等服务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及社区服务站66处。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取得实效,全区农村参合人数达到9.7万人。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日趋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8万人,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3万人、60.18万人,累计安置就业再就业8.2万人次。信访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网络进一步完善,投入980万元实施了“天眼工程”。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机遇和挑战

从道里区外部发展环境看,“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后,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将成为今后发展的主线。道里区作为哈尔滨市的中心城区,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俄贸易的不断升级,全省“八大经济区”建设,特别是全市“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已明确把哈尔滨的西南作为城市化主要方向和战略重点之一,老城区的核心功能也将进一步提升,随着新战略的深入实施,空间扩张、人口增长、产业集聚逐步进入加速期,将给道里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从道里区看,在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各种机遇中,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潜在优势,将在“十二五”时期得到释放。一是土地资源释放发展空间。在哈尔滨市主城区中,道里区拥有最多的土地资源,《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道里区全境纳入重点开发区域中,享受相关的区域政策,将进一步释放道里区西部发展空间,给新榆园区、长岭湖新区等规划建设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二是水域资源释放休闲旅游发展潜能。哈尔滨提出建设“北国水城、文化名城”,把建设沿江产业带提升到战略位置,道里区拥有哈尔滨最成熟、最繁华的松花江50公里南岸沿线,公路大桥扩建、三环西桥的开通,将使道里区与松北地区的开发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两岸繁荣的重点受益区域,必将加快长岭湖、太平湖等资源的开发速度,带动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三是“哈尔滨商贸都城”建设释放道里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潜能。作为哈尔滨市商贸中心城区,道里区“商务门户区”建设和“五大商圈”提档升级,将直接融入到全市商贸都城建设中,并成为其重要支撑。哈西客站、太平国际机场扩建等大项目的实施,将使道里区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提升。四是友谊西路建设释放道里区总部经济发展空间。友谊路向西延伸建设,把道里区市级商业中心和群力中央商务区这两个最具实力、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有机地连接起来,将成倍放大商机,友谊路借助沿江优势,必将成为全市总部经济的主要聚集区。

同时,道里区在“十二五”时期也将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是来自于投资需求的挑战。“十二五”时期的大机遇、大发展,需要大投资,“两区”建设和西部重点区域的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大投入,这些投资主要渠道是市场化运作,吸引多元投资,这将使道里区经济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二是来自于产业升级的挑战。加快结构调整,发展高端产业,走内生增长之路,是道里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总部经济发展程度,是道里区建设成为全省、全市“商务门户区”的重要标志,任务非常艰巨。三是来自于区域间竞争的挑战。未来区域间合作将升级,同时竞争也将更加激烈,主要体现在吸引外部资源能力的竞争和提高区域品牌知名度的竞争,需要全方位提升道里区软实力。四是来自于自我投入能力的挑战。道里区城市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文化、教育、体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距离“宜居先行区”要求差距较大,特别是园区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需要区财政大量投入,而道里区财政实力还远远满足不了这些需求,需要加快发展经济,增强财政实力。五是来自于体制机制的挑战。道里区还没有完全构筑形成“小政府大服务”的政府运行体制,有些制度还不适应未来经济发展需要,经济发展环境还不够优越,人才比较匮乏,这些都会给道里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总体看,道里区在“十二五”时期仍然处于“抢抓机遇、迎接挑战、超越自我、奋勇争先”的关键发展阶段,处于进一步强化基础建设,夯实发展平台,构筑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处于突破发展“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的攻坚时期。紧紧抓住机遇,沉着应对挑战,着力破解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长远的战略视角和强烈的改革意识,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开创建设全省、全市“商务门户区和宜居先行区”的新局面。

三、“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市“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建设全省、全市“商务门户区和宜居先行区”战略目标,深入实施“沿江开发、沿路拓展,城区提档、商圈升级”战略举措,着力推进“234555”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把道里区建设成为高品质的旅游区、高品味的宜居区、高标准的商务区、高效率的政务区、有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区。

(二)发展原则

坚持民生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区人民。

坚持绿色增长。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适度开发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协调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改革与稳定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

坚持创新驱动。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大力推动理念、科技、体制和管理等各方面的创新,为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积蓄潜力、提供动力、注入活力。

(三)预期目标

民生保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 %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大力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房建设,城区四环内棚户区改造全部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基本完成,中低收入群体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高中教育入学率97.7%;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100%;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9%;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95%;新增就业岗位8万个。

经济发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引资到位额194亿元。

创新能力。科技进步贡献率60%;区级财政科技支出比重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0%。

资源环境。绿化覆盖率4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6.2平方米;化学需氧量减排3.2吨;二氧化硫减排10吨;环境噪声达标覆盖率100%。

四、“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坚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大力实施“234555”战略,即:围绕实现“两区”战略目标;着力打造“三大经济带”;开发建设“四大功能区”;提档升级“五大商圈”;做大做强“五大产业”;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一)总体战略目标

“十二五”时期的战略目标是发挥比较优势,立足错位发展,夯实发展基础,凸显战略地位,建设全省、全市“商务门户区和宜居先行区”。

“商务门户区”。重点打造全省、全市商业、旅游、交通、文化、政务、金融、服务、资讯等八大门户,使道里区成为省、市经济贸易和商务服务等领域最领先、最活跃的对外开放门户区。

在商业上,以“五大商圈”为载体,整合商业资源,改造提升传统商业,引进现代商业业态和高端商业品牌,打造现代都市商业体系,建设商业企业繁荣、商业街区繁华、商业布局合理、商服功能完善、名商名品集聚的辐射省内外、面向东北亚的高标准商业门户区。

在旅游上,以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松花江滨水岸线三大旅游品牌为龙头,建设现代旅游配套设施,引进国内外高端酒店和餐饮娱乐企业,加快开发长岭湖、太平湖等旅游资源,打造“冰城夏都”第一旅游品牌,建设全国知名欧陆文化、避暑休闲和江岸观光的高品质旅游门户区。

在交通上,围绕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和哈西客站北广场,建设物流体系及通达全市的道路交通网络和快捷交通系统,建设交通便捷,人流、物流、信息流集中的陆空交通门户区。

在文化上,加快建设群力新区省文化产业园,以文化企业改革为契机,依托省、市歌剧院、话剧院、美术馆、青年宫、音乐厅、影院、出版社等文化设施资源和文艺人才资源,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哈尔滨市文化产业门户区。

在政务服务上,借助市委、市人大、市政协和市政府服务中心等集聚在道里区的优势,以全区各部门、街道社区为纽带,以政务信息系统为平台,以政务改革为动力,以建设“廉洁、高效、勤政、务实”政务体系为目标,建设高效率的政务门户区。

在金融上,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群力金融商务区、爱建、中央大街和友谊路周边地区等金融业高度聚集区,建设服务全省、全市,面向东北亚的金融门户区。

在服务上,大力发展咨询、会计等中介服务产业,提升中介组织服务能力,建设全省、全市中介服务门户区。

在资讯上,依托道里区是省市商贸信息流主要传播集散地的优势,建设面向全国、辐射全省、全市的传媒资讯重要门户区。

“宜居先行区”。重点围绕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和公共安全六个方面,把道里区打造成为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始终处于先行示范位置的高品味宜居区。

在社会文明上,充分发挥道里区是哈尔滨市文化中心和欧陆风情标志性城区的人文环境优势,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

在经济实力上,大力实施“沿江开发、沿路拓展,城区提档、商圈升级”战略举措,努力构建“三带、四区、五圈”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经济总量,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在生态环境上,发挥道里区依江伴水,上风上水,自然环境优美,空气质量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的生态宜居区。

在区域资源上,发挥道里区地域广阔的优势,充分利用和合理开发土地、水域等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生活条件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居住、出行、购物等方面问题,将道里区打造成为文化资源丰富,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健全,交通条件,购物环境,居住条件最好的城区之一。

在公共安全上,深入开展“平安道里”创建活动,提高和谐社会建设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二)空间发展战略

紧紧围绕建设全省、全市“商务门户区和宜居先行区”战略目标和“沿江开发、沿路拓展,城区提档、商圈升级”战略举措,形成“三带、四区、五圈”空间发展战略布局,三带为脊,城乡一体;四区并举,新城崛起;五圈做精,老城提升。“三带”形成空间发展的主骨架,拉动提升城乡总体发展,“四区”体现城市西进、扩张的外延式发展,“五圈”体现老城区提档升级的内涵式发展,以三条经济带为脉络,老城区提档升级,新城区建设崛起,总体上实现道里区西振东兴。

1、全力打造“三大经济带”,建设城乡经济大走廊。“三大经济带”即:机场路新兴产业带、友谊路总部经济带、松花江休闲旅游带。三大经济带以防洪纪念塔为起点,以多点经济核心区和聚集区为支撑,沿江沿路呈扇形展开,辐射带动道里城乡经济发展,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大走廊,是“沿江开发、沿路拓展,城区提档、商圈升级”战略举措在空间上的体现。

机场路新兴产业带。以哈西客站北广场为起点,沿机场路至太平国际机场,全长26公里。重点是以哈西客站建设和太平国际机场扩建为契机,通过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机场路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和激活机场路周边及其辐射区域经济发展价值。淘汰落后产业和污染产业,引进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带动哈尔滨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迎宾路集中区、迎宾路集中区拓展区及新榆园区起步区、新发小城镇建设、空港经济区、太平小城镇建设及分布西部地区众多都市农业园区的发展。重点推进国际汽车物流中心、汽车销售专业街、金盛物流、新发蔬菜市场、新发物流市场、区高科技中心、空港现代化蔬菜标准示范区等项目的建设,规划建设哈西客站北广场商务区和空港物流之都项目,把机场路新兴产业带建设成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业、现代农业发展基地,形成地段优质、高度集中、功能齐全、产业发达的沿路经济隆起带。

友谊路总部经济带。自滨州铁路桥沿友谊路经群力新区至四环路,全长18公里。重点建设总部经济“两区一基地”,即:尚志大街总部聚集区、爱建总部聚集区和群力新区总部基地。尚志大街总部聚集区指尚志大街、中央大街、地段街周边地区,以该区域众多金融总部、新吉财富大厦等楼宇经济为基础,整合楼宇资源,建设金融、商贸总部企业聚集区。爱建总部聚集区主要依托交银大厦、龙安大厦、海上银座A、B栋及上海街、爱建路周边楼宇资源,建设金融、咨询、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总部聚集区。群力新区总部基地在规划的群力金融商务区内,重点引进总部地产开发企业,推进现有省商业银行、中信银行、哈药集团、西林钢铁集团等金融总部企业建设。同时,加快友谊西路建设,推进友谊路周边改造,鼓励支持发展总部地产,整合友谊路周边区域楼宇资源,吸引具有区域性影响的企业总部和相关分支机构入驻,建设成为辐射东三省、内蒙及东北亚地区的全国知名总部经济带。

松花江休闲旅游带。自滨州铁路桥沿斯大林公园、九站公园、水上公园、顾乡公园、群力新区滨江景观大道至太平镇太安村,全长50公里。重点建设长岭湖新区、太安休闲度假区和观光农业区,加强沿江堤坝、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借助城区沿江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旅游产业、休闲产业、体育产业、观光农业、高端地产等产业。紧紧围绕全市沿江产业带发展规划,按照“生态·人文·和谐”的定位,以生态旅游为主,构筑环境景观链条,打造一个综合性城市滨水型风景旅游带。同时,充分利用和开发好沿江湿地资源,推动沿江风景线向西部延伸,把沿江的旅游优势和都市农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快沿江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建设成集生态效益农业、都市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廊道。

2、开发建设“四大功能区”,拓展西部发展空间。“四大功能区”即:长岭湖新区、小城镇示范区、空港经济区和迎宾路高新技术拓展区。顺应城市西进新形势,抢抓城市扩张先机,走外延式发展之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长岭湖新区。长岭湖新区位于道里区新发镇、新农镇境内,东起四环路,西至万家灌渠,南起机场快速路,北至松花江江堤路,总面积51.16平方公里。以“承载中兴战略,建造哈尔滨现代新城”为目标,以海南三亚“国际旅游岛”为参照,以冰雪和俄罗斯风情为文化底蕴,根据圈层区域开发规划理论,以长岭湖和长岭山的开发为轴心,逐层向外辐射拓展,依次形成功能各异、主题不同、联系紧密的国际会展及论坛经济、冰雪旅游、生态宜居三个功能区和会展、旅游、体育、商贸、休闲、宜居六大经济板块。积极引进国际会展大厦、大使度假村(五星级酒店)、高尔夫培训中心、大型公共滑雪场、松花江游艇码头、奥特莱斯大型卖场、越野滑雪赛道、冰城夏都馆、“健康谷-养老城”和城镇新居等项目,把该区域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发展型”生态新区。

小城镇示范区。以新发镇和太平镇为“两核”,按照“优化资源、强化优势、整合村屯、再塑形象”的总体思路,打造道里区小城镇示范区。新发镇打造“两轴、三区、四个增长极”的空间结构布局。“两轴”即以哈双北路为轴线,承接长岭湖地区开发形成的现代旅游、观光农业黄金轴线;以机场路为轴线,承载现代生态农业的商贸黄金轴线。“三区”即建国、庆丰、红旗三个新型社区。“四个增长极”即二场新型工业园区、建国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小商品集散中心和红旗大型农贸物流中心。太平镇构筑“一轴、一环”,“三区、两园”,“两心、三点”,“两带、两景”的总体空间格局。“一轴、一环”即贯穿东西的主要交通轴——迎宾路和环绕全镇联系各村屯的交通环。“三区、两园”:“三区”即全镇划分为北部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中部商贸城镇发展区,南部蔬菜和畜牧养殖示范区三个经济发展区;“两园”即空港经济区的南北两个园区。“两心、三点”:“两心”即行政服务中心和商业服务中心;“三点”即永和村、太安村和前进村三个新型社区。“两带、两景”即沿松花江、运粮河的两条风景带,规划沿江滨水休闲旅游景区和金元文化景区两大景观区。

空港经济区。按照“市区共建、行政主导、市场运作、辐射带动、梯次延伸、重点联动、聚集发展”的思路,以太平国际机场扩建为契机,科学制定临空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业、临空型现代制造业、临空型高新技术产业、临空型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功能体系齐全、产业集群强大的空港经济园区,使临空经济成为道里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迎宾路高新技术拓展区。东起四环路,西至江南中环路,南起民康路,北至哈双北路,总面积20平方公里。编制拓展区总体规划,推进土地收储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拓展区发展所面临的环境,自身优势以及制约因素,按照哈尔滨高开区迎宾路集中区的功能进行拓展,明确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加快拓展区核心区——新榆园区建设,重点推进新榆汽车交易市场、汽配城等项目建设。

3、提档升级“五大商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五大商圈”即:中央大街商圈、兆麟商圈、爱建商圈、顾乡商圈、群力商圈。注重商圈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各商圈的地域独占性和不同的市场特色、市场定位,组团式互补发展五大商圈,不断增强商圈的集聚功能,扩大商圈的辐射范围。

中央大街商圈。东起尚志大街,西至通江街,南起经纬街,北至防洪纪念塔区域。以中央大街步行街为中轴,东西两侧共25条辅街,重点发展旅游、商贸服务业。以提升中央大街品位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其整体功能,提高名街的辐射功能。以加快开发改造中央大街辐街为重点,整合辅街资源,提档升级景观设施,将其建设成各具特色的专业街。通过名街带辅街、辅街连名街,逐步延伸主街商业优势,形成以欧陆风情旅游观光、旅游配套服务、名牌商品展示和现代服务为主体的商旅互动“非”字形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东北亚著名商业街区。

兆麟商圈。东起一面街,西至尚志大街,南起田地街,北至友谊路。以建设“两区一带”为重点,着力打造辐射省内外的商业、专业批发和文化旅游产业互动型商贸集聚区。建设透笼现代商贸批发集聚区。以买卖街周边区域为核心,以透笼轻工批发商场、振龙商厦、太阳轻工批发市场、化妆品玩具批发市场等企业为龙头,规范发展专业街,加快新透笼购物广场等大项目建设,实施品牌战略,使小商品产业向中端品牌化发展,把该区域建成管理规范,人流、物流集中,辐射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的商贸批发集聚区。建设索菲亚广场商业集聚区。以索菲亚广场为核心,以麦凯乐购物中心、新哈一百、燕莎购物中心、曼哈顿、金太阳、世纪联华、哈商厦等骨干商业企业为龙头,进一步改造和完善商业设施和旅游设施,加快传统商业提档升级,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把该区域建成以索菲亚旅游休闲为牵动的广场型现代化商业集聚区。建设兆麟文化旅游产业带。依托兆麟公园、索菲亚教堂、省报社、省歌剧院、市音乐厅、乐器专业街等旅游文化资源,创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把地段街、兆麟街合围区域建设成为哈尔滨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带。

爱建商圈。东起工懋街,西至河润街,南起安隆街,北至友谊路。以建设全国知名的“爱建·上海商业街”为目标,重点发展金融、总部经济及高端餐饮、休闲、娱乐、购物、文化产业。以卓展时代购物中心为牵动,整合百联购物广场商业设施资源,引进国内外一线品牌店入驻爱建地区;以三江美食城等为龙头,大力发展高档餐饮娱乐业;以居然之家、月星家居等为龙头,大力发展高档家具家居业;以冰雪艺术博物馆、车辆厂文化展览馆为载体,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将其打造成为居住、办公、商务、购物、文化娱乐、社交、游憩等功能复合、相互作用的现代化商业街区。

顾乡商圈。东起康安路,西至职工街,南起京哈铁路线,北至安阳路。以埃德蒙顿路为轴线,重点发展新大发商贸区和顾乡综合服务区。在埃德蒙顿路轴线上,以凯德嘉茂广场、麦德龙为龙头,引进高端商服项目,借助哈西客站辐射作用,建设辐射哈西地区、群力新区、道里区西部地区的商业街区。新大发商贸区重点以新大发国际广场为龙头,发展辐射全省的家装建材、食品和小商品集散中心。顾乡综合服务区以顾乡世纪联华购物中心为龙头,重点发展面向顾乡地区、西部地区及群力新区部分地区的生活综合服务业,把顾乡商圈打造成为商贸批发、物流、购物、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区。

群力商圈。以群力新区东区为重点,规划建设以金融街为主体,文化创意产业、商业、酒店、写字楼、休闲等多功能的带状中央商务区。辟建商务花园,重点满足企业、科研等单位办公、居住、休闲的需要,打造带有总部经济特征的商务活动中心,同时配建高档住宅区,营造生态花园中央商务区。重点推进金中环商业街、金鼎文化广场、文化餐饮街、音乐厅等项目建设。

(三)产业发展战略

以做强现代服务业、房地产开发业、休闲旅游业、现代都市农业和新型工业五大产业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格局。

1、现代服务业。以金融业、商贸业、物流业为重点,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使其成为引领道里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

金融业。以友谊路总部经济带为载体,积极吸引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创业投资入驻。充分发挥工行、农发行、农行、招行、交行、中国人寿财险等省级综合性金融机构的市场影响力,吸引一批为之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企业集聚,把道里建设成为面向全省、服务全市的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品种齐全、金融信息灵敏、金融设施先进的区域性金融业集中区。

商贸业。推进中央大街商业街、索菲亚广场商业街、爱建·上海商业街发展,培育成为国内外的知名商业街。大力发展购物中心、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加快改造传统商业,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实现商业运营管理的信息化,提高行业综合竞争能力。推进中央红集团、联强商业集团及各超市集团等龙头商贸服务业向社区延伸,不断拓展消费领域。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加快农村商业网点建设,增强城镇商贸集聚功能,建立健全农村商贸服务体系。

物流业。依托太平国际机场,加快空港产业基地物流配送、仓储区的规划建设,发展以航空物资储藏、中转为主的现代物流。重点抓好国际汽车物流中心、新发蔬菜批发市场建设。加大对辖区物流企业和物流资源的整合,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物流企业。

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大力扶持外贸服务业发展。以城市信息化为重点,积极参与互联网增值业务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三网融合”项目建设,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同时,发展信息咨询、经纪担保、商标事务、质量检测、资信评估、法律咨询、广告传媒等现代服务业,拓宽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全面提升第三产业的整体水平。

2、房地产业。依托群力新区、哈西客站地区及棚户区改造,推进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建设一批高品质的示范小区。完善小区物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大力引进商业地产,加快写字楼、购物中心、大卖场、专业市场等商业地产组团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休闲旅游业。科学布局,突出重点,培育品牌,梯次开发,打造“一江、两湖、两线”旅游发展新格局。一江即松花江南岸生态景观带。充分发挥道里区松花江50公里江岸线的优势,按照全市“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的规划目标,建设集观赏、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沿江旅游项目。两湖即长岭湖和太平湖。对长岭山、长岭湖和太平湖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依托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建设景色秀丽、功能齐全、四季不衰的旅游度假区。两线即东部欧陆风情线和西部风光线。以中央大街为轴心,对其辅街建筑进行保护性修复,建设独具特色的知名街区,并沿中央大街、犹太人遗址、索菲亚教堂形成哈尔滨核心旅游线;西部风光线依托道里区西部丰富的资源,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太安度假村、阎家岗农场等现代农业休闲旅游观光项目建设,建设百亩葡萄采摘园、群力花卉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建国绿色庄园等西部旅游风光线,打造城市后花园。

4、现代都市农业。充分发挥道里区农业资源比较优势,积极培育拓展新兴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建成独具北方特色的现代都市型农业基地。加快日光节能温室、节水灌溉等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引进具有北方特色的农业新品种,发展覆盖新发、榆树、新农、太平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和花卉、食用菌、早甜玉米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养殖,积极促进奶牛、山羊、生猪、蛋鸡、貉、獭兔等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做大做强嘉峰食用菌、佰益食品、新世纪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国内外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外销加工基地。

5、新型工业。以机场路新兴产业带为拉动,以哈尔滨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迎宾路集中区和道里区高科技创业中心为涵养地,以空港经济区和迎宾路高新技术拓展区为承接地,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注重内涵发展,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为既有企业发展注入活力,促进优势资源的深化利用,实现传统工业的整体提升。整合现有工业园区,增强产业集中度和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实施“腾笼换凤”和“出城入园”工程,激活低效土地,提高投资强度,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土地更优层级利用。注重引进和培育低污染、低能耗、低物耗的劳动和技术集约型的工业企业,走集约化、高效化、经济与环境相适应的新型工业发展之路。做优做精以世亨药业、白天鹅药业为龙头的医药工业,以完达山乳品、百氏可乐为龙头的食品工业,以哈空调股份、光宇电源为龙头的装备制造工业,以电力电子、数字集群通信为重点的信息产业。

(四)构建和谐社会

以建设“宜居先行区”,构建和谐道里为目标,启动实施城乡统筹建设工程、生态优化工程、文化建设升级工程、利民惠民保障工程和文明城区创建工程“五大工程”,促进道里区各项社会事业再上新台阶。

1、实施城乡统筹建设工程,全面推进城乡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以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何家沟改造、棚户区改造、居民庭院改造、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道路升级改造及园林绿化、灯饰亮化、冰雪景观等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城区功能、提升城区品味。重点完成四环路以内朝鲜屯、松江电炉厂及周边地区、菜库街、松茂街等棚户区改造,完成清河湾二期、群力西区棚改易地安置房、河山街经济适用住房等回迁安置项目建设。全力推进群力新区西区建设。加快建设与农民生产和生活直接相关的以抗旱涝和节水灌溉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农村道路、农村饮水、农村公路、农村能源、农村环境治理、农村泥草房改造及庭院的绿化、彩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2、实施生态优化工程,努力打造良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建立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切实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积极建设节约型社会,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建设一批示范居住小区、示范村、示范企业、示范园区。从建立节约型机关做起,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倡导节约文明,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抓好长岭湖湿地和沿江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程,抓好开发改造太平湖、运粮河和农村新能源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快农村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场及配套管网建设,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和污染防治,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3、实施文化建设升级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强欧陆文化、犹太文化、金代文化、冰雪文化、音乐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装文化等历史文化精髓的挖掘和整合,激活历史文化底蕴,借鉴区内外优秀文化成果,培育富有时代精神的城市文化,增强群众对道里的内在情感。加强建筑、绿化、灯饰、城市雕塑、公共标识、宣传窗口等领域的文化景观设计,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加强社区(村)文化馆、图书室、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广场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社区(村)文化活动室覆盖面达到100%。整合区域内各种文化资源,发挥专业文化团体和文化人才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繁荣道里文艺舞台。加大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力度,方便居民就近锻炼,建设道里区体育馆,提供更多社区健身场地。开展惠及广大市民的群众体育活动,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和管理水平,提升全民健身活动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制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加强创意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优良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以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区域产业升级,使文化产业成为拉动道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支柱产业。

4、实施利民惠民保障工程,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公共卫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完善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制度,认真解决农民工权益保护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探索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力争实现应保尽保。

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实用技能培训,努力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每年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每年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8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的比例达到65%以上。

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着力建设高素质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推进教育创新,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特色教育,努力打造教育品牌,全区中小学校要全部达到行业规划标准。重点推进57中学、新发镇中心小学、爱建中学、群力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等教育项目的建设。依据省、市农村教育网点布局调整“一乡一校或一乡两校”的总体规划,完成农村学校网点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工程项目建设,新建10个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服务中心。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在软硬件上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打造道里区职教中心。十八中、四十中在硬件建设上力争达到省达标学校标准。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适应人民健康需求、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群之间卫生服务差距,努力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目标。全面完成区属一、二级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转型,完成群力新区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在群力新区新建2万平方米,拥有1000张床位的大型综合性医疗中心,启动迁址重建第十医院项目。

强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以城乡低保为基础,以救灾救济为重点,以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为目的,以专项救助制度和临时救助为依托的社会救助体系。新增民办福利机构10家,农村敬老院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新增连锁养老机构300家。城乡困难群众保障面达到100%,街道中心社区覆盖面达到90%。健全双拥优抚体系,落实优抚政策,双拥示范社区达标率70%以上。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率,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98%以上。大力宣传和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科学知识,对影响出生缺陷的生物遗传、社会环境、不良生活方式等重大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提高出生人口质量。

5、实施文明城区创建工程,进一步提升城乡文明程度。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目标,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诚信教育和公民道德、文明素质教育,提升城乡文明程度。

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为主线,以民族精神、文明礼仪、崇尚科学、诚实守信等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实践活动,规范市民言行,倡导社会新风。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模式,进一步强化服务、管理、执法、监督环节,健全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管理长效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后期管护工作。广泛应用数字信息和通信网络技术,整合利用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和信息资源,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增强城市管理应急保障能力和快速处置能力。努力推进市政设施养护的精细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切实提高养护效率和质量。按照全市垃圾处理厂建设规划的要求,积极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健全城区社会治安网络,切实发挥“天眼工程”作用,完善点线面结合、多警联动、实时控制的安全网络系统。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对重点区域、重点工程、重点部位实行有效监控管理,避免发生重大事故,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健全公共安全应急机制,制定科学的应急救援预案,提高自然灾害等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

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和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民间组织的参与、监督作用。深入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和男女平等。加强国家公务员勤政廉政和防治腐败体系建设,从严治政,依法行政,不断推进政府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大信访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信访大厅“一站式”调处机制。积极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加强司法监督,做好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区。

“十二五”规划是未来五年道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实现新跨越、大跨越的行动指南。全区上下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勠力同心,励精图治,开拓奋进,为实现全省、全市“商务门户区和宜居先行区”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 道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电话: 84541585 地址: 哈尔滨市道里区工部街66号
黑ICP备14006225号-1 黑公网安备23010202010149号 网站标识码: 2301020001
哈尔滨市道里区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