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道里区人民政府网站 | 关怀版 | 无障碍浏览 简体  繁体

哈尔滨市道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第二节  未来五年的发展环境

  第二章  擘画道里发展新蓝图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第四章  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20

  第一节  积极培育创新主体20

  第二节  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21

  第三节  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22

  第四节  实施道里人才行动计划

  第五章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第一节  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引擎

  第二节  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增长极

  第三节  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第六章  构建完善“3+3”临空产业体系

  第一节  增强提升三大核心产业28

  第二节  培育壮大三大特色产业30

  第三节  完善创新创业生态32

  第四节  健全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第七章  推进深层次系统性改革高水平开放

  第一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第二节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

  第三节  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第四节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第八章  实施乡村振兴促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  促进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第二节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9

  第三节  建立健全农业发展支撑体系40

  第四节  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41

  第五节  深入推动农业农村改革42

  第九章  塑造高品质消费中心城市样板43

  第一节  有效提升商贸消费43

  第二节  做强做优文旅消费

  第三节  大力发展跨境消费

  第十章  提升国际化大都市功能品质

  第一节  高品质落实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节  全方位增强城区承载功能

  第三节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第十一章  建设生态文明倡导绿色集约发展

  第一节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第二节  加快推进生态惠民工程

  第三节  优先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第十二章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民生福祉50

  第一节  着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50

  第二节  着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51

  第三节  着力提高群众健康水平52

  第四节  着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53

  第五节  着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53

  第十三章  打造平安道里和谐道里

  第一节  进一步筑牢安全防线

  第二节  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第三节  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区

  第四节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十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8

  第二节  加强实施监督评估

  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61

  哈尔滨市道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这五年是道里区深入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东北振兴”发展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时期。充分考量道里区“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特编制《哈尔滨市道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描绘全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2035年远景目标,指导全区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奋斗!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道里区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的五年。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道里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保持定力、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奋发作为,扎实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完成了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得民心的重大工程。

  ——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出台《重点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扶持办法》等产业政策,设立每年不低于5000万元的招商引资专项资金,支持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流量经济、绿色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启动建设并投入运营创新金融产业园、启智新经济产业园,全区新经济产业园增加到5个,累计引进各类新经济企业200余家,包括一些“瞪羚”企业和准“独角兽”企业。全区金融、类金融企业700余家,金融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9.9%。配合国家民航局、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编制《哈尔滨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和《航空物流园区发展规划》等专业规划,为临空地区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至7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达到6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入孵企业139家。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突出制度建设主线,深入推进“ldquo;放管服”改革,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落实“多证合一、一证一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动区级领导包保产业项目、日常联系企业、“一把手”走流程等制度常态化。优化营商环境,制定《道里区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工作实施意见》,打造“办事不求人,道里好办事”品牌,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扎实推进国家级试点示范工作,国家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通过国务院验收,全省唯一的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和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取得成效。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正式通航东北首条北美货运包机航线——洛杉矶至哈尔滨货运航线,航天丝路跨境电商出口平台业务量升至600余万件,五年累计完成进出口额10亿美元,实际使用内资585.49亿元、外资6.2亿美元。全面加强与深圳市对口合作,与深圳市福田区结为友好城区。

  ——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全面落实“大气十条”,建立健全部门联动、协调督办等机制,强化联席会议、联合执法等措施,建成区内燃煤小锅炉拆并全面完成,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成效显著,圆满完成蓝天保卫战各项任务指标。深入贯彻“水十条”,落实“河湖长制”职责,逐河湖建档施策,严格监管辖区涉水企业,加大重点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持续开展执法行动,确保水环境质量安全。实施净土保卫战,完成全区26座加油站的109个地下油罐改造工作,加强涉土污染企业监管,加大现场检查频次,守护黑土地。推进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全覆盖整治,加强固体废物环境管理,规范危险废物管理,完善辐射安全管理,保障企业生产环境安全稳定。加大源头防控力度,稳步推进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落实环评审批正面清单,加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管理,全面推进排污许可证核发登记工作,严格把关审批许可。稳步推进生态村屯建设,建成新发镇红旗村等6个省级生态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民生和社会保障能力持续提高。加大财政对民生投入,每年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均超过75%。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52万人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4.3万人以上,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持续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提高核酸检测等疫情防控能力建设,建成并运营区中医院等项目。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专家免费义诊41.5万人次,签约受益80.8万人。建成和投入使用老旧小区改造一期工程、群力外滩湿地公园和使用面积2300平方米的“道里区民生服务中心”等一批惠民项目。新建、改扩建学校9所,系统推进集团化办学,不断缩小城乡、校际间的办学水平差距。齐头推进退役军人、残疾人、妇女儿童、文化体育、养老等各项社会事业,开展食品安全“七项整治”攻坚战,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城乡综合承载功能持续提升。临空经济区开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中龙飞机拆解基地、中邮快件处理中心、机场T2航站楼等项目投入运营,太平国际机场国际枢纽项目完成征地任务,太安东路、临空四路、临空五路等15个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开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配合地铁2号线、地铁3号线建设,打通6条市政断头路,全面完成中央大街主街及25条辅街基础设施改造,霁虹桥改造、城乡路高架桥建成通车。机场二通道、松花江水源地上移、群力西污水处理厂、临空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启动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投入1.2亿元,新建农村道路28条79公里,亮化道路27条142公里,改造农村居民户用厕所3298个。组建道里区物业管理基础设施运营公司,成立物业应急接续队伍,实现物业弃管小区和服务监管考评全覆盖。完成区数字城管四级平台建设,改造升级智慧城管平台,智能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十三五”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全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践结果。五年来,全区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变化,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调整经济结构,打造新兴业态,推进大项目建设,经济质量和效益在全市各区名列前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加政府投入,切实改善民生,倾力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之以恒把深化改革作为推进发展的“动力源”,把解放思想作为推动发展的“定盘星”,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凝聚起全区上下齐心发展的强大力量,为进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  未来五年的发展环境

  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我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将“五大安全”战略定位与自身优势结合起来,全力推进“六个强省”建设。我市加快构建“4+4”现代产业体系,高水平建设国家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培育哈尔滨现代化都市圈,为道里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发展机遇。“十四五”时期,仍然是道里区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依然具有巨大的潜力、韧性。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哈长城市群建设;哈尔滨先后获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特别是《哈尔滨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发布实施,哈尔滨机场T2航站楼竣工使用及新跑道建设,为我区加快推进哈尔滨临空经济区开发建设,培育和植入临空高端产业,构建临空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市立足“一江居中,南北互动,两岸繁荣”,统筹推进江南老城区更新改造,高水平、高质量建设城市商务区,为我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融入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搭建了更高层次的平台。道里要顺应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着眼于深层次系统性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主动承担哈尔滨创新发展首善之区重任,提升城区国际化大都市功能,增强城区核心竞争力。

  ——风险挑战。“十四五”时期,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性增强,国内区域经济分化态势明显,城际间竞争激烈,人口、资源等发展要素南流趋势更加明显,道里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全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交织存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尚存较大差距,创新创业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不畅,双创服务载体建设相对滞后,留用各类人才资源难度较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小企业等领军企业和新注册开办企业数量较少,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较低,创新创业内在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全区社会事业发展仍有“短板”,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难以匹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社会治理、生态保护等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总体判断,道里区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全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战略部署,树立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坚持高标定位,狠抓创新发展,努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

  第二章  擘画道里发展新蓝图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东北振兴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城乡协调均衡发展,实现更高水平开放,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继续实施“东部大提升、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强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区、现代金融核心区、国际化高品质消费中心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区和城市文化综合展示窗口,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全面振兴发展新路子,以中心城区“走在前列、勇当尖兵”的责任担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哈尔滨贡献力量。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领导,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导向,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振兴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贯彻科技创新强区战略,统筹城乡协调均衡发展,推进绿色循环发展,抢抓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机遇,增进共享发展成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深层次系统性改革,提高全方位、全领域对外开放水平,完善治理体系,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调动全社会积极性主动性,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以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着力固根基、扬长补短,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能力,推动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为振兴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环境。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国际化城市功能更加完备,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美丽乡村建设成绩更加巩固,生态环境更加友好,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人民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平安道里、法治道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现代产业强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区、现代金融核心区、国际化高品质消费中心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区和城市文化综合展示窗口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基础更加稳固,新旧动能转换更加深入,新经济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现代服务业扩量升级,工业补短板成效显著,都市近郊的农业区位优势全面转化为产业优势,现代金融业态更加完善,区域辐射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文化旅游、商贸流通等优势产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方面走在全市前列。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主动融入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哈尔滨国家科技创新城市、全国大数据中心重要基地建设,创新型主体培育、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技术成果转移更加高效顺畅,“政产学研金介用”等科技创新要素保障更加完备充分,与哈工大等科研院所合作扩面提质增效,培育一批自主创新引领示范龙头企业,一批科技成果高质量就地转化为产业和现实生产力,打造全市科技创新转化应用示范区。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取得突破性成果。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营商环境进入全国一流行列,持续领跑全市,率先完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衔接更加紧密高效,企业发展服务机制、人才保障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更加健全,培育一批上市企业;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深化,非公有制经济迸发新活力,民营经济占比大幅提升。深入融入“一带一路”,在我市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深哈合作全面深化,取得更多重量级成果。

  ——临空经济区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引进建成一批立区强区的重大工程和龙头项目,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园区产业规模达到千亿以上,土地集约利用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协同推进,建成多元化投融资平台,全方位提高园区承载能力,打造高品质产城融合样板区;与自贸试验区改革联动、发展联动全面落实,市场化建设运营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完成,对外开放载体与平台功能更加完善,全面建成国家向北开放的前沿高地和省市全面振兴发展新的动力引擎。

  ——优良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领跑全市,绿色生态产业蓬勃发展,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取得重要成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绿色生态旅游成为新的产业亮点。

  ——乡村振兴取得突破性成果。农业结构深度调整,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生产基本实现规模化、智慧化、科技化,特色化、品牌化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全面提升;积极融入我市全国绿色大厨房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推动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打造全市休闲旅游后花园,促进农业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高,农村改革接续发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取得突破性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和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社会文明风尚更加浓厚,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民生福祉改善取得突破性成果。就业服务和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城市更新全面提速,城市管理实现更高水平精细化、智能化,人均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高于园林城市建设标准,人民居住环境条件显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得到更好满足。

  ——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取得突破性成果。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法治道里平安道里建设扎实推进;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到2035年,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更加扎实,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充分释放,符合道里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成。国内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营商环境达到国内最优水平,发展要素更加充沛齐全,民营经济活力迸发,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持续领跑全市,区域竞争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大幅跃升,人民平等参与、共享发展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质量、资源能源集约利用、绿色经济发展达到更高水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完成。在全市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里。

  二、主要指标

  ——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6%左右;工业增加值占GDP比例20%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0%;每万人拥有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200户以上。

  ——创新驱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6%;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户;使用5G网络人口占比80%。

  ——民生福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与同期GDP增速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以内;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4.58名;学前教育3年毛入学率91.24%;学前教育公办园率60%;养老机构床位超过9000张;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90%以上。

  ——绿色转型。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完成市下达目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7.43%;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10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4%以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完成市下达目标。

  第三章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锚定“现代产业强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区”、“现代金融核心区”、“国际化高品质消费中心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区”和“城市文化综合展示窗口”城市功能定位,建设“三区两带多板块”,形成道里区产业发展新格局。“三区”即临空经济区、城市商务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两带”即沿江休闲旅游带和科技创新经济带,“多板块”包括航空制造板块、航空物流板块、航空服务板块、临空智造板块、中央大街商务板块、普惠金融板块、新经济板块、流量经济板块、精品农业板块、智慧农业板块、观光农业板块、沿江观光旅游板块、运粮河长岭湖湿地板块、机场通道数字经济板块和经济开发区板块。

  ——临空经济区。总面积170平方公里,区位范围包括太平镇等区域,重点建设航空制造板块、航空物流板块、航空服务板块和临空智造板块,主要发展临空产业。

  航空制造板块。发挥国家民用航空产业基地优势,以引进增量为主,与现有航空制造业差异化发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航空制造,重点发展各类飞行器复合材料及关键零部件,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和转包生产项目;配套发展专用设备、航空特种装备、航空模具加工等关联产业;适应通航产业发展,培育引进以创新为主的通用航空器研发和总装业务,与哈南工业新城协同打造国内知名的航空制造产业集群。

  航空物流板块。以构建和拓展国际航空枢纽货运功能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航空快递、产业物流、口岸物流、保税物流等,规划建设航空物流园,打造国家对俄贸易桥头堡、北美与东南亚货运连接中心。统筹发挥国际航空枢纽、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优势,集聚相关商务配套功能,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打造以俄罗斯市场为主、辐射东北亚及北美地区的跨境电商进出口物流集散中心。

  航空服务板块。围绕满足国际航空枢纽发展需求,服务机场运营和临空产业发展,重点发展航空运营服务、航空培训、航空保障与维修、航空配套服务等,提升航空服务效率,为国际国内航空公司及相关组织机构创造良好落户条件,汇聚国内外高端航空资源。依托国际航空枢纽定位,重点发展综合保税服务、航空金融租赁、区域功能性总部服务等商务服务业,完善临空经济区配套服务功能,满足航空客、货运发展需求。推进哈尔滨旅游业与航空运输业深度融合,发挥哈尔滨冬夏旅游资源优势,以休闲度假和主题旅游为方向,加强与航空公司、旅游公司的合作,开行季节旅游航空专线,积极开发冰雪旅游、生态旅游、避暑旅游等多层次特色旅游产品,促进哈尔滨全域旅游发展。

  临空智造板块。立足哈尔滨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借助国际航空枢纽快速物流和人才信息集聚优势,布局临空指向性强的轻型制造业,重点发展体积小、附加值高、利润高的电子元器件制造、高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军民融合等产业。

  ——城市商务区。区位范围包括群力新区和中央大街商圈、兆麟商圈以及爱建商圈,重点建设中央大街商务板块、普惠金融板块、新经济板块和流量经济板块,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

  中央大街商务板块。以中央大街商圈为重点载体,结合兆麟商圈,依托中央大街及周边辅街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时尚购物、餐饮娱乐等现代服务业,依托大商新一百、透笼轻工国际商品城、曼哈顿商厦等提升发展商贸流通产业。

  普惠金融板块。以爱建商圈为载体,打造多元化金融集群,推动新兴金融集聚发展,促进传统金融与新金融交互转型,提升金融机构普惠力度,大力发展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普惠金融业。

  新经济板块。以群力新区新经济产业园为载体,坚持以数字经济引领创新发展,大力发展以大数据、跨境数字贸易、人工智能为主的数字经济产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培育新动能。

  流量经济板块。充分发挥哈西客站交通与人流量优势,以汇智中心为重要载体建设一批电商直播平台,依托本地产业产品特色,吸引并集聚网红资源,推动网红产业与哈尔滨特产、本地生活、夜经济、文化旅游、专业市场、主题会展、工业制造、跨境贸易、政务公开相融合,健全网红经济产业链,带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现代农业示范区。区位范围包括新发镇、新农镇及榆树镇等农业发展区域,重点建设精品农业板块、智慧农业板块和观光农业板块,主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精品农业板块。借助新农镇花卉生产和蔬菜种植的基础,以较大的种植面积与多品种并举的发展方式形成规模效应,以标准化、现代化农事操作与管理形成精准农业生产,同时充分利用江河交汇处的优质生态景观条件发展特色景观农业,打造集花卉种养、精准农业生产、农林科教、休闲体验、田园观光等为一体的精品农业板块。

  智慧农业板块。抓好粮食生产建设,稳定粮食面积,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全面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针对区域实际,将粮食产区打造成旱涝保收的稳产区、先进科技的应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高产高效的示范区等四大功能特色的智慧农业板块。

  观光农业板块。依托松花江沿岸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依托空港,形成休闲度假体验为主,农业观光、采摘为辅的综合开发格局,即在科技农业观光、现代农业展示的基础上,嫁接休闲度假等其它产业,从而形成多产业联动的发展模式,打造具有农事操作体验、特色养殖体验、苗木花卉观赏、果蔬采摘、田园观光等综合功能的观光农业板块。

  ——沿江休闲旅游带。区位范围自滨洲铁路起,沿斯大林公园、九站公园、顾乡公园、群力音乐公园等休闲旅游景点,直至太平镇,重点建设沿江观光旅游板块和运粮河长岭湖湿地板块,主要发展文化旅游业。

  沿江观光旅游板块。依托松花江沿江斯大林公园、九站公园、顾乡公园及群力音乐公园等旅游文化景点,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创新打造龙头项目,高标准建设“欧陆风情、江畔风光”特色线路,打造成规模、聚产业、树品牌、创效益的沿江观光旅游板块。

  运粮河长岭湖湿地板块。依托运粮河长岭湖湿地生态圈,充分挖掘哈尔滨市万顷松江湿地长廊区位优势,创意新型业态,做强核心吸引,做优旅游服务,打造以垂钓、养生度假为主,集合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运粮河长岭湖湿地板块。

  ——科技创新经济带。区位范围自临空经济区起,沿老机场通道,至道里区城区中心,重点建设机场通道数字经济板块和经济开发区板块,主要发展数字经济产业。

  机场通道数字经济板块。依托机场通道沿路区域,优化提升空间承载水平,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引进、培育数字经济服务业,重点发展网络购物、网络餐饮、智慧交通出行、智慧旅游、数字文化娱乐等产业,大力培育消费型数字经济发展。

  经济开发区板块。依托道里经济开发区为核心载体,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类、电子信息类及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鼓励企业进行产业数字化升级,着力推动生产型数字经济发展。

  第四章  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作为振兴发展的首要动力,是驱动道里经济内涵式发展的根本着力点。全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以留住人才为突破,以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为手段,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加快培育形成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主体,进一步增强创新发展动能。

  第一节  积极培育创新主体

  加大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引导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加强创新优惠政策宣贯,提高政策知晓度,优化办理流程,推动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落实,扩大政策享受面,降低创新成本。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完善科技股权投资体系、债权融资体系和众筹募资体系,鼓励和引导天使基金、银行、担保等机构“首投”“首贷”&ldquoldquo;首保”科技型企业,缓解企业创新融资难题。建立“产学研金介用”市场化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支持科技人员携创新成果入股创办企业,形成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

  支持大企业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溢出优势创新资源,搭建开发中试平台和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共建实验室、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共享创新资源和服务,降低小微企业研发成本,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水平。

  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加大科技招商力度,瞄准重点发展产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积极引进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壮大创新群体。大力引进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大健康、绿色环保等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培育形成一批“雏鹰”、“瞪羚”、“独角兽”和领军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科技型小微企业集聚,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第二节  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紧抓国家、省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坚持靶向施策,创新高校、科研院所等转化科技成果利益分享机制,加大对科技人员转化科技成果奖励、报酬分配、职称评定等支持力度,鼓励科技人员携创新成果离岗创办企业,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经纪人制度,进一步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潜能,为促进成果转化提供政策保障。坚持以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为发展动力,全面深化与哈工大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大规模应用和产业化。设立道里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完善天使投资奖励制度,建立联拨联投机制,支持企业引进域内外高质量科技成果,增强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能力。

  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系统布局完善信息汇集、转移通道、政策环境和支撑保障等关键环节,着力做大做强技术转移群体,畅通转移转化渠道,努力打造具有道里特色的技术转移生态系统。搭建技术供需对接、线上线下协同的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转化和产业化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对接互联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中试熟化基地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进一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渠道。

  发挥道里金融资源集聚优势,进一步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健全“投、保、贷、补、扶”一体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用好用足金融工具,发挥科技金融对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助推器作用,助力缓解初创期、成长期项目的融资难问题,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第三节  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

  加快构建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机制,支持哈工大、哈工程等高校院所与区内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设立大学科技园分园、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平台载体,加大域外知名创新创业孵化机构的引培力度,加快健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培育上市”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

  依托临空经济区、道里经开区等重点产业集聚园区,支持打造一批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专业化、全链条的创新载体,健全创新服务团队,加载完善技术咨询、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创新服务功能,推动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举办创新大赛等,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与俄罗斯、以色列、日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积极筹建中小企业对外合作示范区,加大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引进和支持力度,提高海外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和转化水平。

  第四节  实施道里人才行动计划

  健全校企联合培养和双向流动机制,支持高等院校开办中小企业专业人才培训体系,聘任工匠大师、高级技师等高端专业人才为兼职导师,建立企业实训基地,为中小企业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高校教师、科技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到中小企业任职、挂职和兼职,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落实《关于鼓励来哈就业创业落户若干政策》等政策措施,全面放宽落户条件,提供住房、创业、就医、子女入学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大学生、中专生、技校生等各类人才,鼓励非哈市户籍人员父母投奔子女落户。

  鼓励民营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毕业生实习实践基地,对民营企业新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支持企业人才创新发展的项目,给予资助或补贴。

  第五章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全面融入我市“4+4”现代产业新体系,以产业振兴为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引擎

  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突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领作用,紧抓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机遇,以建设哈尔滨市数字经济走廊为突破,加快发展资源型、技术型、融合型、服务型“四型”数字经济,构建数字流动新通道,释放数据资源新价值,培育数字应用新业态,壮大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完善数字经济发展生态,积极培育数字化、网络化的现代服务产业新业态,再造数字消费“新蓝海”,推进全区旅游、健康、物流、金融等领域的数据资源共享,构建智慧道里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全域的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智慧物流等数字经济公共服务体系。发挥国家(哈尔滨)大数据创新创业基地品牌效应,促进技术创新与应用有效衔接,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实现融合发展。

  提升数字经济基础设施运营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以全光网络为基础的固定宽带、移动宽带等网络业务,提高内容分发与加速服务,发展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服务,创新发展面向政用、民用、商用领域的IPv6业务。增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能力,重点发展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软件与系统集成服务以及网络增值服务的服务业态。

  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咨询、信息系统运维等信息服务业,引导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推动系统集成、测试、数据处理等业务向高端化发展,重点发展服务于政务、金融、通信、交通、制造、物流、教育等行业的信息技术运行维护、数据处理等业务。拓展网络增值服务,提升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可视电话、手机视频、移动办公、移动商务等移动通信增值服务水平,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双向数字电视以及以互动电视为平台的娱乐和商务服务等融合性新业务。

  加快数字技术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赋能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健养生产业、健康管理服务产业等新业态发展。

  第二节  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增长极

  立足哈尔滨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依托现有产业基础, 借助国际航空枢纽快速物流和人才信息集聚优势,布局适宜航空物流的轻型化智能制造业,重点发展体积小、附加值高、利润高的电子元器件制造、高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军民融合等产业,打造道里经济新增长极。

  发挥资源禀赋和后方优势,坚持引进和培育并重,重点培育壮大一批临空指向性强的智能制造产业。电子元器件制造聚焦发展短小轻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时效性强、航空物流依赖性明显的光电子器件、新型电子元器件、敏感元件及5G传感器电子等产品。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重点发展冠状动脉药物支架、先心封堵器、心脏瓣膜、脑血管支架等心脑血管疾病植介入高端诊疗器械和高附加值耗材研发及制造。人工智能主要发展智能传感器、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智能终端控制等产品,拓展物联网、车联网、智能驾驶等技术集成和配套服务。军民融合产业围绕航空航天、半导体、新材料等军民融合优势产业,对接应用主体,拓展军民两用市场,推动军民融合成果转化落地。积极参与全球电子产品供应链的整合进程,强化与全球领先的设计、研发及代工企业合作,积极引进日韩电子元器件制造、人工智能、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知名企业;引进国内以北美、俄欧为主要目标市场的电子元器件、人工智能领域龙头企业。

  构建智能制造开放融合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引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等核心技术创新团队,支持设立道里制造业研发中心或研发总部,开展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辟建虚拟孵化器,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吸引国内先进研发项目、技术成果落户。

  第三节  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着力打造哈市金融总部高地,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以群力新区及哈西客站周边商务区板块为重要载体,科学编制金融招商目录,发挥总部经济带区位优势,面向金融业发达地区大力推进区域合作和机构合作,积极引进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推动金融机构聚集发展,建设全市金融总部高地,为实体经济发展集聚雄厚金融资源。

  打造多元化结构的金融集群,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多层次融资需求。推动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股权投资、产业基金、并购贷款等新兴金融的集聚发展,促进传统金融与新金融交互转型,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多层次需求。推动呼叫中心、风控中心、大数据分析等金融后台服务业发展,大力引进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积极引进与新兴金融发展密切相关的企业和中介机构,营造新兴金融发展的大生态圈。推动金融业态的创新和金融业的开放发展,加速各类金融业态与实体经济的深化融合。

  提升金融机构普惠力度,强化中小企业融资保障。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继续健全完善基层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能力,畅通融资对接渠道,扩大信贷支持力度。加快推动专利权质押、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新型融资模式,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支持发展网络普惠金融服务平台、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互联网+”等信贷产品和服务,有效拓展金融便民服务渠道。大力发展政府性、行业性融资担保机构,扩大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地方金融组织覆盖面。

  第六章  构建完善“3+3”临空产业体系

  立足区域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发挥国际航空枢纽带动作用,吸引产业资源要素集聚,重点发展航空物流、航空服务、航空制造三大核心产业,跨境电商、航空食品、商务服务三大特色产业,构建以航空物流产业为驱动、航空关联产业为支撑的“3+3”临空产业体系。

  第一节  增强提升三大核心产业

  航空物流业——打造对俄贸易桥头堡、北美与东南亚货运连接中心。建设航空物流园和跨境电商园,重点发展航空快递、产业物流、口岸物流、保税物流等细分行业,优化航空货物种类及航线网络,扩大全货机航班规模,积极发展面向北美、俄欧、东南亚的高精尖高附加值产品、生鲜冷链和药品等特色物流,加大圆通、顺丰、UPS、FedEx、DHL、空桥航空公司、赤塔航空公司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引进力度,构建完善特色鲜明和国际竞争优势突出的物流产业链,强化机场航空物流的国际枢纽功能。

  航空服务——汇聚国内外高端航空资源。建设航空服务小镇,筹建航空培训学院,吸引国内知名航空类高校设立分校,培育壮大航空人才队伍。完善航空服务产业配套政策措施,积极争取航权政策试点,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统筹省市财政资金,引进东航系、海航系航空公司设立基地航空公司,强化深航、川航等航空公司的基地功能,汇聚高端航空资源,重点发展航空运营服务、航空培训、航空保障与维修、航空配套服务等细分行业。

  航空制造——打造国内知名的航空制造产业集群。发挥国家民用航空产业基地优势,建设航空制造产业园,以引进增量为主,与现有航空制造业差异化发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航空制造,重点发展各类飞行器复合材料及关键零部件,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和转包生产项目,配套发展专用设备、航空特种装备、航空模具加工等关联产业,培育引进以创新为主的通用航空器研发和总装业务,嫁接现有产业资源,吸引国内外优质航空企业入驻,带动上下游产业协作配套发展,与哈南工业新城协同打造国内知名的航空制造产业集群。鼓励本地企业与国际国内航空制造企业合作,以参与民用航空材料、零件、部件、组件等研制为突破,积极融入空客、波音以及C919等国产商用飞机产业链,实现补链延链强链。

  第二节  培育壮大三大特色产业

  跨境电商——打造以俄罗斯市场为主、辐射东北亚及北美地区的跨境电商进出口物流集散中心。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搭建支撑服务平台,加载营销渠道拓展、自有品牌培育、报关通关便利、仓储物流、融资支持、交易展示展览、出口退税政策落实等相关服务功能,提高仓储物流、技术支持、报关报检、融资服务、法律和知识产权咨询、跨境人民币结算等服务专业化水平,落实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跨境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入驻,拓展完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鼓励中小微电子商务企业集群集聚发展。

  航空食品——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加快推进航空食品示范区建设,支持省内优质食品企业与航空公司联合培育知名航空食品品牌,发挥瑞士佳美航空食品公司等知名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推行航班食品配餐差异化供应方法,进一步细分市场、深耕用户,改进食品配餐生产技术、工艺和方法,创新食品配餐品种和结构,积极发展食品饮料、干果、半成品食品、地面食品、调味品、餐食原材料及航空休闲食品等产品,提升航空配套服务能力和水平。立足临空经济区,依托黑龙江优质的农产品与蔬菜,建设区域级食材深加工中央工厂,打造服务全省的农副产品企业和团餐市场的绿色中央厨房。对接国际航空食品产品标准,推动执行国际卫生组织、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欧洲航空协会(AEA)、美国航空食品协会(IFCA)颁发的标准和指南,完善食品质量监控和食品质量检测检验制度,提升食品质量保障。鼓励航空食品企业与高铁、学校、超市、酒店、快餐店等机构合作,开拓扩大地面市场,加强上下游产业链的产品合作和开发,拓展航空食品服务范围。

  商务服务业——完善临空经济区配套服务功能。加快建设航空服务与总部服务小镇,重点发展综合保税服务、航空金融租赁、区域功能性总部服务等,满足航空客、货运发展需求。积极吸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入驻,承接生物医药、精密仪器、航空设备等保税研发业务,重点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航材、医药、艺术品等国际物流中转业务,建设高端国际商品保税展览展示交易中心、航空器材保税维修中心。支持金融机构围绕贸易融资需求,发展与国际航空运输密切相关的金融租赁、离岸结算、航运保险、飞机和大型设备租赁等业务。依托货运枢纽优势,吸引国内外知名快速消费品、高端商品、特色农副产品分销等大型流通企业设立区域性物流总部、分拨总部,打造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的分拨运营中心;吸引国内外医疗器械、精密仪器等制造业企业设立运营、物流、分销总部,打造临空指向性强的特色总部集群。建设“创新孵化基地、高端生产基地、临床研究基地、企业总部基地、配套服务基地”五大核心功能区,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生命科学综合体,建立科技赋能体系,完善科学研究服务、产学研用无忧采购服务、认证咨询服务、进出口绿色通道服务,打造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示范平台和世界一流生命科学创新示范平台。

  第三节  完善创新创业生态

  激发创新创业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借助哈工大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优势,完善国际协同信息交流渠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配置全球要素资源的创新体制,促进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集聚,形成产业明确、服务专业、国际协同的创新创业格局。

  汇聚创新创业人才。充分发挥临空经济区“走出去、引进来”的桥梁窗口作用,制定“引智引人才”行动计划,依托省内高校院所和重点企业,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围绕临空产业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吸引政策和服务机制,广泛吸引海内外科技人才,引进一批产业领军人才、知名创业投资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天使投资人及高层次创业团队。

  培育创新型企业。依托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引导临空产业重点企业与在哈高校、科研院所,采取知识产权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联合创办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等创新,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强创新政策统筹和有效衔接,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营造激励创新创造的公平竞争环境。加快发展创新孵化、研发设计、技术交易、检验检测认证、管理咨询等第三方专业服务。加强创新创造载体建设,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平台。采取“国外孵化器+国内加速器”运营模式,建设国际产业合作孵化器,引进海外项目。

  第四节  健全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支持政策,申报国家级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海关指定监管场地,借鉴复制深圳前海、上海自贸区开放政策,加强与海关、检验检疫机构合作,构建便捷高效的一体化大通关体系;积极落实国家鼓励外资银行、民营银行发展的政策措施,吸引跨国公司设立职能型总部、贸易型总部、财务中心、结算中心,开展离岸结算等业务,提升对临空经济区对外贸易、跨境电商等业务的服务能力。鼓励国外航空公司建设基地航空公司并赋予“第五航权”,支持国内航空公司发展壮大基地航空公司并开辟国际航线,推动对全货航公司开放货运航线“第八航权”。

  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协调“一关两检”,简化通关流程,实现海关口岸监管部门之间信息互换、监管互认和执法互助,提高通关效率。创新口岸通关模式,探索完善7×24小时通关服务保障机制,提升进口飞机、航材、食品、农产品等通关便利性。支持哈尔滨机场与俄罗斯、北美主要枢纽机场建立货运枢纽联盟,实现“数据互认、监管前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哈尔滨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政策资金支持,依法依规落实对基地航空公司运作、临空经济区开发、保税物流及相关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区内企业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

  强化产业配套政策扶持。积极推动区内航空物流、航空制造、临空制造等重点产业项目,以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纳入省、市重点工程,比照执行国家级开发区相关政策,引导支持临空指向性强的产业项目在区内布局和发展。研究设立临空产业发展基金,扶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吸纳民营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灵活方式,参与临空经济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地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支撑。突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对临空经济区发展的支撑作用,结合推动落实《全省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百大工程”,加大重大项目策划实施力度,建立临空经济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储备库和重点招商企业库,实施一批具有带动性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带动引领临空产业发展。健全项目推进协调服务机制,完善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制度,提高项目推进效率。锁定临空指向性强的国际国内企业,开展精准招商行动。

  第七章  推进深层次系统性改革高水平开放

  坚持依靠改革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高水平推进对外开放,打造重大改革先行地和对外开放新前沿,为融入新发展格局注入动力活力。

  第一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黑龙江省营商环境监督办法》,聚焦道里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品质建设的总目标,对标对表先进地区先进经验,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强化营商环境监督,夯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企业服务标准化建设。到2025年,逐步实现政务服务“秒批”,推动“一件事一次办”,实现政务服务事项100%进驻政务服务网,推广政务服务APP。深入推进智慧政务服务改革,实现政务服务建设标准化。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打造专业化监督队伍,推进公正监管,形成监督合力,逐步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道里好办事”金字招牌。加强信用体系制度建设,完善信用信息公开公示机制,推进以“信用黑龙江”、“信用哈尔滨”为支撑的“互联网+信用”的“双公示”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实施企业服务标准化管理,打造政企双向沟通服务平台,积极响应企业的关切和需求,完善个性化服务机制,加快建成高品质科学化服务体系。

  第二节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

  改善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市场监管体系。贯彻落实“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部署要求,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改革范畴,持续推进“照后减证”,稳步推行药品、食品、特殊食品、医疗器械四证合一。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健全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实行生产企业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加强生产过程监管。严把流通销售质量安全,执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和保质期标识规定,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风险管控、全程追溯、技术支撑和应急管理等体系。落实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规定,规范进货查验、加工操作、人员管理。落实网络订餐平台责任,保证线上线下餐饮同标同质。加强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管理,围绕“网络+网格”,以许可、监管、执法三大领域为基础开展全面的药化械监管提档升级。推进“道里智慧监管”监管平台再融合,开展医疗机构用药、器械公司经营器械等企业的智慧监管入驻工作,全面建立综合智慧监管中心。依法完善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告知承诺制度,进一步明确企业安全管理责任义务,综合运用信用监管和信息公开手段,加强风险研判,进行风险识别分析和风险警示,制定风险防控措施,严守安全底线。

  第三节  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精简市场准入行政审批事项,打破一切“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坚决破除制约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壮大民营经济规模,实施民营企业梯度培育计划,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制造。精准打好政策组合拳,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市场、政策、法治和社会环境,增加面向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充分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财产,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第四节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依托太平机场国际航空枢纽,立足跨境电商产业优势、平台优势,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拓展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的新兴市场,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增强资源配置能力,大力发展通道经济,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扩大开放,做好国家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试点承接工作。转变招商引资方式,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外资项目,提升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

  全面深化与俄罗斯、东北亚、中东欧、北美等地区在产业、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务实合作。加强对内合作开放,拓展“福田区—道里区”友好城区合作范围,打造深哈合作样板。

  第八章  实施乡村振兴促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释放都市近郊乡村资源优势,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节  促进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为方向,以梦田园建设为抓手,突出特色乡镇主导产业优势,深度融入观光、休闲、体验等都市元素,以集约化的经营方式为主着力构建集生产、生态、休闲观光三大功能于一体的都市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轻简型、功能型精品高效农业。持续推进“菜篮子”工程,引进和培育价值高、品质好、抗逆性强、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良品种,增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推动“菜、奶、菌、花”等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完善生产、加工、贮藏、销售等产业链条,提高“菜篮子”自给率。

  加快发展品牌融合、体验型休闲观光农业。围绕“一江、一河、一库、两湖、两路”区位优势,打造“一带三点”景观线,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挖掘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深入推进旅游与农业、牧业、渔业融合发展,培育品牌融合型、租赁体验型和生态参与型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发展民俗观光、休闲娱乐、采摘游玩、农耕体验都市特色农业。

  构建农业产业园(基地)、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升级改造一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花卉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等,支持园区加大节水滴灌、小气候监测、无线自动化控制等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强产品品质,提升附加值。依托农业产业园(基地),完善养殖企业在线监管平台、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互联网”,发挥线上线下协同作用,改造升级传统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第二节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社联营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壮大现代农业经营群体。

  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群体。扶优扶强扶大重点龙头企业,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着力在种养、加工、流通、休闲观光、农机装备和农业科技服务类等领域培育一批经济效益好、成长性强、示范带动效应突出的龙头企业,引导加工型企业由农产品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支持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全产业链企业集团,加快培育一批生产规模大、标准化水平高、竞争实力强的知名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产值超亿元、带动农民超千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

  探索“龙头+农户”型合作模式。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发挥龙头企业市场、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构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相结合的新型生产经营组织,提高加工工艺、质量标准和技术水平,打造知名品牌,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兴业。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和专业种养大户培育工程,利用互联网资源,发展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支持大专院校毕业生、农业科技人员从事农业创业,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等返乡创业。

  第三节  建立健全农业发展支撑体系

  深入推进农业改革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搭建产权交易平台,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创新农贷抵押产品,盘活农村资产。

  建立农业投资保障机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市场主导、财政投入引导,发挥企业和社会投入的主体作用,积极创新农业投融资新机制,完善支农再贷款、贴息等农村金融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农业投融资环境,形成多元化的农业产业化投入格局。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强种子资源开发、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集成、植保、加工与储藏等领域的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加工工艺等关键领域的运用能力和水平。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机设备和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加大对农药、兽药及饲料使用安全的监测和预报。

  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发展。加快构建以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为基础,以农超对接为方向,以直供直销为补充,以网上交易为探索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形成农产品产销平稳运行长效机制。

  第四节  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聚焦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全面加快农村电力、水利、公路、物流、通讯、信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公共服务资源有效供给,引进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企业进农村,提高农村生产生活便利度,推动城乡均衡发展。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提升农房建设质量,以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建设美丽宜居村庄。统筹推进乡村人才培育和人才技术下乡,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第五节  深入推动农业农村改革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贯彻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稳慎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整体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健全工商资本下乡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充分发挥服务业基础优势,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农业保险,着力构建集农资供应、电商服务、农化服务和农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体系。

  第九章  塑造高品质消费中心城市样板

  增强消费对拉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增加消费有效供给,优化消费环境,实施精细化管理,推动消费向品质化、体验化方向提档升级。

  第一节  有效提升商贸消费

  推动流通企业转型升级。通过政策支持、舆论引导等多种形式,支持中小微流通企业发展,鼓励围绕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技术开展新业态、新项目的创业创新。鼓励百货、超市企业改变引厂进店、出租柜台等经营模式,实行深度联营,通过集中采购、买断经营、开发自有品牌等方式,提高自营比例,形成产业集群。推动流通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供应链管理,鼓励向设计、研发、生产环节延伸,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加强协同,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优化升级城区商业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中央大街商务板块改造升级,不断改善商业硬件条件,优化停车位、休息区等配套建设。加强商务与旅游、文化等部门的合作,充分契合中央大街客流优势,打造城市特色商业街区、知名品牌购物中心、特色商品直销中心等,建设城市商贸中心区。积极推进哈西客站广场区域商业设施建设,引进商贸、旅游、金融等项目和企业,扩大哈西客站周边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大力促进消费方式升级。加快推动消费升级,重点发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旅游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等。鼓励实体店通过信息技术升级服务,增强体验功能,发展体验式消费。依托现有商业街及沿江带,大力发展月光经济,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备、服务优质的品质夜市,推动夜间经济发展。支持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的研发推广,促进绿色产品消费。引导流通企业推行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推动完善绿色商品认证制度、标准体系和溯源体系。

  第二节  做强做优文旅消费

  打造特色旅游产业体系。着力冰雪风光、音乐名城、欧陆文化等资源优势,推动文化旅游与时尚、赛事、创意、体育、科技等深度融合,创新冰雪、避暑、文化特色产品体系,充分借助哈尔滨冰雪节等节庆展会品牌带动作用,做优做强国际冰雪、都市时尚、生态避暑等旅游产品。做强中央大街国际文化旅游区、松花江四季欢乐水岸双龙头,推动中央大街、索菲亚大教堂及沿江旅游带特色公园景区提档升级,高标准建设“欧陆风情、江畔风光”特色线路,打造成规模、聚产业、树品牌、创效益的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创新打造龙头项目,创意新型业态,做强核心吸引,做优旅游服务。

  推动旅游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推进旅游与特色产业、城乡建设全面融合,创新旅游业态,提升产业价值。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潜力,促进乡村旅游统筹规划,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实现乡村旅游振兴发展。进一步促进旅游与商贸、餐饮等业态协同发展,以旅游带动服务,以服务赋能旅游,充分发挥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构建联动体系,推动产业多元融合发展。

  进一步提升月光旅游生态。加大夜间商业演出力度,利用中央大街、沿江公园优越的地理优势,聘请专业的演艺团队,进一步提升商演品质。在各大商场附近增设固定演出点位,延长花车巡游路线,丰富花车巡游内容,定期举办老街音乐会,搭建江上舞台,从视、听、感多角度丰富市民休闲娱乐体验。丰富夜间水上休闲娱乐活动,推出优质水上环线夜游线路,推动具备夜航条件的轮船、游艇开放夜间巡游,拉动夜间文旅消费,提升松花江夜游观光游憩魅力。举办创意集市,在中央大街辅街开展创意集市,导入特色小吃、文创产品、异域风情等产品,吸引市民以及游客到此游览、消费。

  第三节  大力发展跨境消费

  推进跨境电商主体建设。加快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健全综合服务、口岸物流、仓储作业服务功能,开展仓储物流、技术支持、报关报检、融资服务、法律和知识产权咨询等综合服务,吸引规范化运作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落户。积极推进跨境电子支付、电子结算、电子汇兑等业务,完善交易展示、展览、行业交流、专业培训、信息服务等相关服务功能,拓展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吸引国际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入驻,鼓励中小微电子商务企业发展。

  搭建支撑服务平台。鼓励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企业通过海外仓、体验店等拓展营销渠道,培育自有品牌。吸引农业跨境电商企业,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出口。优化通关流程,对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商品简化归类,实施经营主体和商品备案管理,对进出口商品采取集中申报、查验、放行和24小时收单等便利措施;落实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鼓励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通关、仓储、融资等服务;鼓励银行向注册在区内的跨境电子商务运营机构直接提供基于真实跨境电子商务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

  积极引领跨境消费。发挥国际航空枢纽作用,依托俄速通、航天丝路等跨境电商企业和世博会、中俄博览会、哈洽会等商贸平台,鼓励本土企业与跨国企业共同建设国际物流供应链,布局建设高品质免税店,增强对全球消费商品资源的配置能力,提升物流、商贸、信息、结算等管理运营服务和要素集聚能级,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消费需求,促进境外消费回流。

  第十章  提升国际化大都市功能品质

  加快完善高质量基础设施体系,补齐城市功能短板,以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提升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的城市管理能力。

  第一节  高品质落实城市总体规划

  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动重点功能区规划、专项规划与街区控规有机融合,实现“多规合一”。严格落实减量发展任务,强化全域空间管控,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严控战略留白空间。坚定依法有序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违建别墅等专项整治,抓好规划自然资源领域问题整改。全面落实哈尔滨空间规划布局,加强与双城等近郊卫星城功能互补、协调发展,打造半小时核心圈,深度融入哈大绥一体化发展。

  第二节  全方位增强城区承载功能

  加强交通环境建设,大力推进道路建设和修缮,打通交通堵点,畅通道路微循环,完善农村路网。完善静态交通设施,增加停车泊位,推进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僵尸车清理,改善交通环境秩序。全面完成老旧小区改造,整治小区及周边绿化、照明等条件,提升社区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稳步实施棚户区改造,全面落实保障房制度,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实施增绿工程、灯饰亮化升级工程,扩大绿化景观、灯饰景观覆盖范围,扮靓城市形象。加强城市二次供水保障,深入推进农村饮水工程,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第三节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巩固国家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数字化“城市大脑”,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改革,探索实行“网格长”、“街巷长”和“小巷管家”模式,全面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质量。提升环卫作业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智能化、机械化环卫作业全覆盖。坚持综合施策,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持续保持打击违法建筑高压态势,推动高空坠物、渣土车整治等难题顽症得到根本治理。持续抓好美丽街区、美丽家园、美丽乡村建设。

  第十一章  建设生态文明倡导绿色集约发展

  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第一节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大气环境治理,实施“蓝天工程”,加强工地扬尘治理,完成小锅炉拆除任务,深入推进城中村和农村散煤替代,严控秸秆露天焚烧,推进秸秆利用、节能“双控”。突出水资源保护,深入落实“河长制”,完成松花江水源地上移,推进群力、临空经济区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推进土壤治理和保护,加强固废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探索低成本、高效率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模式。

  第二节  加快推进生态惠民工程

  精心规划建设58公里松花江沿岸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音乐公园、斯大林公园等公共绿地空间的功能品质,全面推动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主要指标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加强外滩湿地公园保护性开发和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

  第三节  优先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清洁生产,支持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发展绿色金融,探索开展碳汇交易等生态产品交易。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健全垃圾分类体系,实现居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全区城区居住区、公共机构及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广泛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打造绿色建筑试点工程。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创全民参与的节能行动。

  第十二章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民生福祉

  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办好民生实事,补齐民生短板,让人民生活更有品质、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第一节  着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满足群众对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需求。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满足适龄幼儿接受普惠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学率达到91.24%,普惠率达到80.29%,公办园率达到60%。加大义务教育投入,新建、扩建融江路小学等公办学校15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适应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基本形成多样化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格局。深化产教融合,构建适应我市产业发展需要、中高职有效衔接、具有道里区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建设以足球特色、篮球特色、冰雪特色为主要内容的品牌特色学校。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建设“智慧教育示范区”,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第二节  着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全面提升公共文体服务效能,促进公共文体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发展,构建大城市中心城区现代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先行区。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文体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文体服务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文体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公众对文体服务的参与率和满意度明显提高。以国内外著名中央城区为标杆,进一步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依托综合文化站、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区图书馆、区文化馆等载体,构建“区—街(镇)—社区(村)+社会组织”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打造“书香道里”。夯实主题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等传统文化阵地,推进道里区文体中心建设,形成统一完善的文化体育综合体,打造道里区文化体育新地标。开发公园、广场和地铁等新兴文化空间潜能,开展凸显互动性、休闲性、时尚性的文化娱乐活动,营造良好的人文休闲环境。丰富特色文化娱乐活动,利用中央大街、沿江公园、长岭湖等区域人文和自然资源优势,举办老街音乐会、花车巡游、夜间水上休闲等文化娱乐活动,凸显国际文化、东北民俗、人文历史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拓展数字文体服务空间,依托“道里数字文旅云”平台系统,为群众提供场馆预约、活动组织、品牌推介“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有效发挥地方特色文化的聚集力和辐射力。促进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活动,推广“公园体育、广场体育、街头体育、家庭体育”,开展全民上冰雪等系列群众体育活动和健身知识课堂、健身技能培训,推进社会化足球场等体育场馆建设,开展雪上、冰上体育活动,打造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

  第三节  着力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宗旨,全面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加强医疗机构建设,推进空港应急医院、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医联体建设与发展,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远程会诊和分级诊疗为抓手,推进与哈医大等知名医院建立医疗联盟,形成医联体之间顺畅的转诊机制。加强传染病、精神疾病等临床专科建设,全面提升辖区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诊治、康复、专科服务能力。提档升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推动二、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度合作。全面提升诊治、康复服务能力,完善疾病预防、妇幼健康、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提高以应急处置、卫生检测检验等为核心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到2025年,实现人才队伍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人数比例达到75%,全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达标率达到98%。

  第四节  着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采取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措施,完善就业创业服务机制,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到2025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建立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加强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平台建设,促进创业创新要素向创业平台聚集。加大创业资金支持,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着力解决劳动者创业过程中融资难等问题。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健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实施再就业帮扶行动。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规范公益岗位开发和管理,加大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力度。推行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支持民办培训机构发展,“十四五”期间,职业技能培训达到1万人次,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机制、劳动保障监察机制,促使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

  第五节  着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参保率。稳步提高各类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完善社会救助工作体系,整合部门职能,开展“三低”人员、孤困儿童、孤寡老人、重度残疾人、因病致贫人群救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打造“服务民生、创新发展、多措并举、全面普惠”养老服务模式,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养老政策普惠化。到2025年,全面实现养老服务与医疗康复、文化教育、居家照料、金融保险等领域的有效结合,建立多项目、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养老机构床位超过9000张,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到90%。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打造退役军人文化传播、创业就业、权益维护、安置接收“四大平台”,提高对退役军人的保障和服务水平。

  此外,还要认真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7-2025)》实施方案,全面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全面贯彻落实儿童优先原则,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进全区科普、档案等工作。

  第十三章  打造平安道里和谐道里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施策,构建与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治理和安全保障体系。

  第一节  进一步筑牢安全防线

  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加大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扎实开展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反邪教、反恐怖斗争,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底线思维,深化安全生产体制改革,压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完善充实四季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机制,加强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实施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选树一批安全生产标杆示范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安全生产监管智慧化、数字化、科学化,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落实食品药品监管责任制,建立全面覆盖、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

  第二节  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全面落实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完善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和体系建设,建设应急指挥平台,建强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应急装备和物资保障能力,完善物资综合调度机制,建设紧急避难疏散场所,提升对重大灾害的响应和处置能力。加强灾害科普宣传,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第三节  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区

  深入推动法治道里、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为打造平安和谐道里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和规范化建设,建强综合执法队伍,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制定文明执法标准规范,建立完善社会评价和举报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和惩戒约束,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提高行政执法效能,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强化政法队伍“四化”建设,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增强司法的公开和透明,健全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升司法服务效能,增加司法公信力。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学法守法用法意识,营造全社会尊重法治、信仰法治、坚守法治的良好风气。

  第四节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积极推动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积极承接强区放权下放事权,全面深化“强街固网”改革,健全完善乡镇和街道社会治理“一张网”,不断推动重心向基层下移,打造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学东莱”活动。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更好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加强诉源治理,减少诉讼量,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智慧社区技防系统”覆盖率,健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要求,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健全各级党委党组工作制度,完善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具体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壁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严格执行党的纪律规矩,完善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推动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贯通联动、形成合力,把党建设的更加坚强有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政策措施的工作机制,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分层级全覆盖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发扬斗争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健全完善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树立抓基层党建的鲜明导向,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建设、作风建设、思想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把优良的作风建设作为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环节,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防止和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定不移惩治腐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推动形成正气充盈、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十五章  保障措施

  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评估机制,强化规划实施保障,确保“十四五”规划各项发展建设任务的全面落实。

  第一节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切实落实本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强化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明确规划责任主体、实施进度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审计监督,确保如期完成。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要结合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财力可能,合理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优先安排涉及社会民生、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年度预算安排应优先考虑本规划实施的年度需要。有效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向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第二节  加强实施监督评估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把监督融入“十四五”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十四五”时期我区发展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依法开展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估,强化动态管理,提高规划实施的效果。建立规划评估、监督和调整机制。适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健全规划实施考核机制,规范评估主体和评估程序,将规划实施考核评估纳入政府工作轨道,确保全面完成本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检查,根据形势变化和规划执行情况适时进行必要的修订,避免偏离既定的发展方向,增强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强化规划的重要主体地位,确保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制定与本规划纲要指向一致,协调时间和空间配置。

  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哈尔滨市道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解读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 道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电话: 84541585 地址: 哈尔滨市道里区工部街66号
黑ICP备14006225号-1 黑公网安备23010202010149号 网站标识码: 2301020001
哈尔滨市道里区信息中心版权所有